夜幕降临,小镇一家小餐馆饭菜飘香,食客满座。谁也没有注意到,三名来自乐清市人民法院的执行干警,已经悄然抵达现场——他们此行的目标,正是此刻在后厨忙碌的被执行人杨某。
事情要从2017年说起。那年,肖某与丈夫共同向银行借款20万元用于资金周转,借款期限为两年。杨某作为肖某的小姑子,自愿为兄嫂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然而借款到期后,三人均无力偿还。2022年,银行向乐清法院提起诉讼。判决生效后,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尽管执行干警多次联系督促,三人仍拒不履行还款义务。法院遂依法对三人作出拘留15日、罚款1000元的决定,并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同时,法院查封了三人名下的车辆与房产。
然而,由于始终无法锁定车辆的具体位置,未能实际扣押;加之房产登记信息与现状严重不符,财产处置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申请执行人也未能提供其他有效财产线索,案件执行推进困难。更棘手的是,三名被执行人也自此“人间蒸发”,杳无音信。
就在今年9月,该案迎来了转机。“法官,杨某偷偷开了家小餐馆,每天都正常营业,法院之前多次查询她的账户,余款都是零,肯定有猫腻!”接到申请执行人紧急提供的执行线索后,9月19日,该案经办人立即核实工商登记情况,发现该餐馆确实登记在杨某名下。于是,他决定结合餐馆主要营业时间,精心筹划部署,开展一次夜间突击执行。
晚上七点半,执行团队走进餐馆,亮明身份展开调查。然而,大堂内未见杨某踪影,店内员工与顾客均表示不认识她。就在执行团队以为要无功而返时,墙上张贴的微信和支付宝收款二维码引起了干警的注意。扫码后发现,收款人姓名并非杨某本人。
“如果这家店确实是杨某经营,收款人必定与她关系密切,也一定知道她的下落。”经确认,二维码的收款人是一名年轻女子。面对执行干警的询问,她承认自己是杨某的女儿。原来,为逃避执行,杨某长期使用女儿的账户收取全部经营收入,使自己的账户始终保持“零余额”状态。
执行干警当场严肃告知杨某女儿,规避执行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后果,并厉声追问杨某下落。最终,干警在后厨找到了藏身的杨某,还发现了一同在店内帮工的肖某。在法律的威慑下,该案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杨某当场支付2万元,并承诺分期偿还余款。一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规避执行戏码,就此落下帷幕。
该案是乐清法院推行“穿透式执行”破解“执行难”的生动缩影。据悉,在“反规避”集中执行行动周期间,乐清法院共核查身份信息19人,核对消费支出22人次,在7件执行案件中挖掘代持财产,搜查被执行人15人、车辆2辆、现场23处,扣押机动车3辆,查封房屋20处,腾空房屋3处,拘传42人,拘留10人,促使执行到位313.9万元,移送拒执1件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