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吓人了,在景山护国寺门口竟然出现了两条眼镜蛇!”9月9日,热心市民管先生向“党报热线”88869996反映情况时,语气中透着担忧。
管先生告诉记者,他发现其中一条小蛇蜷伏在护国寺门外的石阶边,另一条则出现在寺内新建塔楼二楼的台阶附近,目测长度三四十厘米。随后,管先生还发来一张照片,画面中蛇身呈黑色,颈部隐约可见眼镜状花纹,疑似眼镜蛇幼体。
“景山周边每天都有不少市民晨练、夜跑,要是有人一脚踩到,后果不堪设想。”管先生强调,希望通过媒体提醒更多人提高警惕。
昨日,记者采访市消防部门、温州市蛇类研究所,了解遭遇蛇类时的防护和处置办法。
护国寺外的眼镜蛇幼体。 市民管先生供图
市民报料>>>
石阶、草丛成幼蛇藏身之处
管先生告诉记者,景山护国寺门口石阶旁的小蛇呈黑色,趴着乘凉,但动作警觉,而在寺内塔楼的石柱边,另一条小蛇则紧贴石面灵活游动,动作敏捷。
“别看体形小,毒性可不比成蛇弱。”管先生说,他从照片上辨认出蛇头微微展开,颈部有眼镜状花纹,典型的攻击性姿态,让人不寒而栗。
他说,景山是市民最常去的健身地之一,每天清晨和傍晚,不少人习惯沿台阶和山道跑步或散步,而这些区域正是蛇类最可能出没的地方。草丛、石缝、施工台阶不仅隐蔽,而且温湿度适宜,很容易成为蛇类的“藏身处”。
“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真有可能发生危险。”管先生说,正是因为考虑到大家的安全,他才第一时间报料。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瓯海区娄桥街道河庄村一名居民在院子里也发现了一条约一米长的蛇,吓得立刻报警。消防站接警后仅用16分钟便成功捕获,避免了险情。
专家分析>>>
眼镜蛇是温州常见毒蛇之一
昨日,记者将管先生提供的照片,发送给温州市蛇类研究所所长陈俊标,经他辨认,正是眼镜蛇幼体。
“温州湿热的气候,非常适合蛇类生存。”陈俊标指出,眼镜蛇是温州常见的毒蛇之一,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近期气温较高,它们多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中活动。
他介绍,眼镜蛇繁殖能力强,一条母蛇一次可产二三十枚卵。其毒液含有神经毒和血循环毒,可能导致呼吸衰竭、肌肉坏死,严重时危及生命。更棘手的是,眼镜蛇不仅擅长隐匿,还可能主动攻击,“发动攻击后,它们通常会迅速退回石缝或隐蔽处,防不胜防”。
据温州市蛇类研究所统计,今年1月以来,全市已接到500多起毒蛇咬伤报告,而眼镜蛇在全市各县(市、区)均有出没。其中,市区的景山、翠微山以及三垟湿地等平原地带为高发区域。
部门提醒>>>
蛇类活跃期,10天204起警情
记者从我市消防部门了解到,仅9月1日至10日,全市就接到蛇类相关警情204起,出没地点多集中在居民区、公园及山道附近。多数为无毒蛇,但毒蛇也不少见。
消防部门提醒,秋季是蛇类觅食储备能量的关键期,尤其在清晨、傍晚及雨后时段,蛇类更为活跃。市民在户外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尽量走主干道,避免深入草丛、石缝和荒僻山道;穿长裤、长袖及高帮鞋,减少裸露皮肤;夜跑者应携带手电或使用头灯,避免踩踏盲区;行走时可用登山杖或木棍探路,蛇类对震动敏感,大多数会先行避让。
此外,如果在家中或公共场所发现蛇,应保持冷静,立即撤离至安全区域,并拨打报警电话求助,切勿擅自捕捉或驱赶。
防范要点>>>
牢记“冷静、排毒、绑扎、冲洗”
那么,如果不慎被蛇咬伤,要如何自救?为此,陈俊标特别总结了“八字自救法”——
1.冷静:保持镇定,避免奔跑;如有条件,可记录蛇的外貌特征,便于医生对症治疗。
2.排毒:被咬后立即挤压伤口,尽量排出毒血。
3.绑扎:在伤口上方10厘米至15厘米处绑扎,减缓毒液扩散。注意不同蛇类差异:血液毒蛇(如五步蛇)绑扎不可过紧过久;神经毒蛇(如眼镜蛇、银环蛇)则可持续绑扎直至送医。
4.冲洗: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有条件时使用肥皂水。五步蛇咬伤切勿随意切割伤口,以免出血。
陈俊标提醒,万一被蛇咬伤,应尽快摘掉戒指、手镯、手表等饰物,避免因肿胀导致压迫血液循环。最关键的是,要及时就医,更不要饮酒或饮用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