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道敏先生于2025年8月28日0时26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寿六十有三。
斯文在兹,风骨永存
——深切悼念杨道敏先生
南邨
8月28日,草木含悲,云垂海立。我心中一直敬重的苍南文史大家杨道敏先生因病溘然长逝,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六十三岁这个于学者而言正臻圆熟的年纪。消息传来,玉苍大地为之震动,所有与他相识相知者,无不同声悲泣,哀恸于苍南文化界擎旗之人的离去,痛感一方文脉突兀承受了巨大的损失。
杨道敏先生生于一九六三年,与我同庚。他自杭州大学中文系(今属浙江大学)学成归来,便将毕生学识与热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故乡苍南。他的一生,是一场从莘莘学子到地方文史巨擘的壮阔行程,其足迹遍及苍南的新闻宣传、基层治理、干部教育、文学艺术与文史研究等多个重要领域。历任苍南县委办公室新闻信息科科长(正是那段时间我们同为新闻工作者,才相识相知)、龙港镇宣传委员、苍南县委党校副校长、苍南县文联副主席(主持工作)、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主任,直至县政协三级调研员。每一个岗位,他都留下了勤勉笃实、开拓创新的印记,而最终在文史研究的天地里,找到了毕生志业的归宿,并将其推向极致。
一、 根植沃土:行走的苍南“活地图”与“地方志”
若论对苍南大地了解之深、热爱之切,杨道敏先生堪称当下第一人。他并非书斋里的考据学家,而是一位永不停步的田野调查者。他的研究,始终伴随着泥土的芬芳和乡野的风声。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深入城镇乡村,访古迹,探民俗,会耆老,查碑碣,用双脚丈量苍南的每一寸土地,用心灵感受历史的每一次脉搏跳动。
这份执着与热爱,凝结为他一系列厚重且极具价值的著作。《走遍苍南》不仅是一本指南,更是一位学者对家乡深情的告白;《苍南历史文化现象》《苍南名山》则是他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度理论梳理与提升的力作,展现其宏阔的史学视野。而他主编的《浙江文史记忆·苍南卷》《话说苍南》《苍南地名溯源》等,更是系统性地构建了苍南的历史文化叙事体系,为地方留下了可信、可读、可传承的“文化家谱”。
他的笔触,更细致入微地深入到了苍南的肌体深处。《钱库镇志》《岱岭畲族乡志》是他推动乡镇志编修的典范;《苍南百年老校》追溯文教源流;《苍南状元》挖掘科举佳话;《苍南历史文化村落》《苍南老宅院》守护乡土建筑遗产;《苍南美食》则品味着最生动的人间烟火。这些著作,无一不源自他大量的实地走访与第一手资料搜集,无一不体现了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士大夫情怀,只不过他的“天下”,便是生他养他的苍南。
二、 薪火相传:文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播火人
作为苍南县文史办的掌舵者和政协文化文史工作的负责人,杨道敏先生远见卓识,深知文史工作绝非一人之功,需要培育团队,凝聚共识,薪火相传。他以其非凡的组织能力和人格魅力,团结、带领和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于地方文化研究的同道与后学。
他精心策划重大的文史课题,主导编纂大型文化丛书,为苍南文化研究规划了清晰的蓝图。在他的主持下,一项项濒危的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性整理,一个个被尘封的历史人物重新焕发光彩,一段段模糊的地方记忆变得清晰立体。他无私地提携后进,为他们指点门径,提供平台,许多年轻人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走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并成长为骨干力量。他使苍南的文史工作从零散的个体研究,走向了有组织、有规划、有体系的团队协作,开创了群星璀璨、生机勃勃的局面。他所主编的每一部著作,都是一个文化工程,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也烙印着他作为总设计师的心血与格局。
三、 君子之风:谦逊敦厚与刚正风骨的统一
与他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交相辉映的,是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先生为人,诚信忠厚,谦逊温和。他身负盛名,却从不自矜,对待任何人——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乡民——皆平等尊重,耐心倾听。他的办公室和家中,常常访客不断,人们都愿意向他请教问题、分享发现,而他总是热情相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宛如一位温良的邻家学者。
然而,谦逊并非无原则的随和。在学问面前,他保持着不容置疑的刚正与风骨。他治学极其严谨,对于史实的考辨一丝不苟,对于观点的论证力求周密。他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秉笔直书,不迎合、不隐讳,守护着历史研究的纯洁性与真实性。这种“柔”与“刚”在他身上的完美统一,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而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最佳写照,令人由衷敬仰。
四、 遗泽长流:未不及整理的采访与未竟的事业
杨道敏先生的骤然离去,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和遗憾。他的书架上,想必还有未完成的稿约;他的电脑里,或许还有正在酝酿的提纲;他的心中,一定还装着关于苍南文化的无数构想。《苍南美食》的余香尚在,《老宅院》的梁柱犹温,而那位最深情的讲述者却已沉默。一个多月前的一天,他约我同往五凤采访老街,当他开车偕夫人到我小区接我时,我竟一时认不出他来。我知道,他为了完成《苍南老街》耗费了多少心血,我至今还期待看到五凤老街每一处描述。要知道那天他还是带病下乡,应该是我为他开车的呀!
然而,道敏先生之功,绝非止于一生一世。他所留下的等身著作,是留给苍南、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他所倡导的严谨学风和务实作风,已经成为苍南文史界的共同准则。他所培养的学术队伍,将继续他未竟的事业。他的一生,已然化作了一条源流,必将持续滋养着苍南的文化沃土;化作了一座灯塔,指引着后学前行的方向。
斯人已逝,斯文永在。道敏先生用他一生的行走、思考与书写,将自己深深地镌刻进了苍南的文史之中,成为了后人研究苍南时,一个无法绕过的、闪耀于史册的名字。
走遍苍南, 笔底烟云留信史 ;
文彰后世 ,胸中丘壑驻高风。
面对生离死别,我只能以沉痛的悼念
伴着沉重的步履为您送行。
道敏先生,请安息吧。苍南的青山秀水间,将永远回荡着您的名字;您笔下的万千气象,将继续向我们诉说这片土地的辉煌与深沉!
2025年8月29日凌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