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载光阴流转,一件素色襁褓成了福建莆田女子曾芊雅与亲生家庭唯一的旧物羁绊。如今,她带着一份跨越40年的期待求助,希望通过广大网友的力量,找到自己在平阳的亲人——“相信他们当年肯定有苦衷,现在我只是想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见见生身父母和亲人……”
时光回溯到1985年底(农历十一月二十),尚在襁褓中、脐带尚未脱落的曾芊雅,在福建省莆田埭头镇潘宅村海边的媒婆家,被家中已有两个儿子,但一直渴望女儿的养父抱回了家。
千雅说自己是幸运的,养父母家境优渥,父亲做工程起家,是村里最早盖起楼房的人;作为家中老幺兼唯一的女儿,她从小衣食无忧,备受宠爱。她也十分争气,凭借努力考上了福州大学软件学院计算机专业。如今已拥有稳定工作和幸福小家。
可“我来自哪里”的疑问,自童年起就埋在她心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长乐女婴被抱到莆田,当地人称这些孩子为“长乐仔”,意为生长在莆田的长乐女孩。“那时候村里人都叫我‘阿乐’或者‘长乐仔’。”曾芊雅说,也是从那时起,她知道了自己被抱养的事实。
“养父母待我很好,可血缘的羁绊总在不经意间牵动心绪。”电话那端,曾芊雅话语中掩饰不住的失落,“我到今天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到底是哪一天。”
为解心结,2016年,曾芊雅第一次尝试寻亲。她和许多莆田养女一样,在本地采血点交费采血,满心期待血样会进入寻亲数据库。可此后,迟迟未能等来消息。但她寻亲的脚步从未停歇。她又奔波于派出所查阅档案,在各类寻亲平台发布信息,却始终未能突破信息壁垒。
转机出现在今年,在友人建议下,曾芊雅尝试进行“23魔方”基因检测,没想到这份科学报告竟成为最有力的 “引路牌”:其祖源指向浙江温州。随后,芊雅又在该基因库中比对上了一组基因,显示二人有表亲关系,而该表亲一部分血脉又源自平阳。
拿到检测结果的那一刻,曾芊雅的手微微颤抖。“看到‘平阳’两个字时,感觉四十年来的迷茫终于有了方向。” 为抓住这缕希望,她开始在社交平台详细讲述身世:1985年底被抱养,现居莆田,基因指向平阳……字里行间的恳切,很快引发网友共鸣。“每天打开手机,都能收到几十条留言,这份温暖让我不敢懈怠。” 曾芊雅说,遗憾的是至今未有进展。
自从知道自己大概率是“平阳人”后,曾芊雅便对这个名字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怀。“我们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只想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多一门亲戚也好。”曾芊雅语气恳切。对她而言,寻亲是解开心结,更是对生命完整性的追问。
今年6月9日,曾芊雅又在养父陪同下奔赴浙江绍兴,在民警的帮助下,她才得知自己当年的血样并未入库,于是再次采血入库。这一次,血样真正进入了公安寻亲数据库。
“我的身上没有胎记,小时候只有一双常被调侃的小眼睛,长大后为了美割了双眼皮。”曾芊雅说,这或许是她与亲人之间最细微却最珍贵的连结,“也许这次依然没结果,但希望缘分能创造奇迹。”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知道相关线索,请速联系平阳县融媒体中心新闻热线58129999。愿这份跨越四十年的寻找,能终得回响;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