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查看: 17849|回复: 0

与时间赛跑!温州这群人用12年寻访,“抢”出近200位抗战老兵的铁血记忆

[复制链接]

8

主题

0

回帖

4

积分

嫩笋

积分
4
发表于 2025-8-1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jpg
2015年8月30日,永嘉关爱老兵志愿服务中心邀请该县23名抗战老兵齐聚县城,为他们披上荣誉绶带,送上慰问金和祝福。陈翔 摄

80年前那场伟大的抗日战争,硝烟早已散尽,而抗战英雄的身影,永远铭刻在民族记忆的最深处。

在温州,有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用12年的光阴,发起寻访温州抗战老兵的志愿行动,他们用脚步丈量瓯越大地,用纸笔记录烽火岁月。他们和时间赛跑,累计走访近200位抗战老兵,挖掘整理他们的战斗经历,留存他们的英雄事迹。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不图募捐多少,只求‘下次还能去’”

与时间赛跑,“抢”出近200位抗战老兵

7月10日,瑞安马屿。

高志凯的指尖,翻过纸张已略微泛黄的《走访抗战老兵手记》,目录里密密麻麻的名字,曾对应着160多位散落在浙南山野间的苍老面孔。“现在……这本书里记录的老兵,还健在的,只剩11位了。”

这本书,是他们跟时间赛跑“抢”出来的。

2013年,高志凯和一群志同道合者,发起成立“温州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他们翻山越岭,走村入户,一家家打听,一户户寻访,为了找到温州尚健在的每一名抗战老兵。

这场持续至今的寻访,源于高志凯一年前的遗憾。

2012年5月,宁波和台州两地的志愿者找到高志凯,请他带路去寻访一名温州健在的抗战老兵。

找到的是永嘉深山里的一户农家,屋内陈设简陋。老人满头白发,面容苍老,静静坐在竹椅上。他姓周,90多岁,曾亲历长沙会战。

这一刻,高志凯说,他被震撼到了。战争,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它就在眼前:沟壑纵横的脸,沉静浑浊的眼。

几个月后,高志凯带着米、油、饼干和红包再来。走到周老家,院门紧闭,他敲门呼唤:“周老在吗?”

邻居探头出来说:“前几天走了。”

“走了?”高志凯顿时愣住了。这句话,像铁锤砸在他的心头。他没来得及给周老拍下一张照片,没记录下他的生平。

这个遗憾,如鲠在喉。高志凯立下决心,要抢在时间前面,寻访尽可能多的抗战老兵。

举步艰难。最初,三五个人,没有经费,连开车加油都要靠“AA制”。他们自费制作寻找抗战老兵的海报,贴遍农贸市场、公交站台、医院门口;他们在QQ群发帖、联系媒体,每收到一条线索,立刻出发,只为不再重演寻访周老留下的遗憾。

那年冬天,高志凯咬牙买了辆车。从此,崎岖山路,泥泞乡道,这辆车成了他最得力的搭档。

慢慢的,闻讯加入高志凯志愿团队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企业员工、个体老板……最多的时候,志愿队伍扩充到500多人。有出钱的,有人每月固定捐款,有人匿名小额转账;有出力的,一条寻访消息,常能引来回应者众。“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我们没有‘大金主’,也不图募捐多少,只求‘下次还能去’。”

12年里,他们一次次出发,走过漫长的路。高志凯的志愿队,以及乐清乐公益协会、关爱抗战老兵瑞安志愿队和永嘉的一支志愿队的志愿者,共同努力,寻访了近200位抗战老兵,留下了160多份口述记录。

像这样的寻访,志愿者进行了无数次。老兵们的口述,穿越历史的烽火,读来历历在目——历经岁月沉淀,抗战精神不灭,他们从未远去,我们从未遗忘。

“战争的创伤,难以磨灭。老兵们埋在心底的伤痛,直到晚年还无法消散”

抗战老兵向志愿者敞开心扉

寻访与核实是困难的。许多老兵将自己的经历深埋心底,甚至连他们的家人,都不知他们曾踏上战场,为抗日浴血奋战。

志愿者一遍遍上门,送上米、油、药品,陪着老人聊家常,帮他们种菜、收菜;老人生病,他们陪着去医院,老人生日,他们买蛋糕祝寿;老人家里屋顶漏水,大家一起爬梯修补。

渐渐地,老兵开始接纳志愿者。一些无儿无女的老兵,甚至把志愿者视为最亲的人。

志愿队里,有一位“方言通”管朝涛,能说7种方言——庆元话、蛮讲、闽东语、畲客语……每次碰到听不懂普通话的老兵,他就一种种方言切换,直到老人眼睛一亮。

2017年12月17日,温州抗战历史研究中心举办年会,邀请30余位抗战老兵提前迎新年,共庆《走访抗战老兵手记》(增订版)发布。 杨冰杰 摄

2015年冬,泰顺山区。在吴方库老人家里,管朝涛试着用庆元话轻问:“老人家,吾是庆元侬,听讲你庆元待过?”

老人突然愣住,浑浊的眼珠,瞬间被泪水淹没。他紧紧抓住管朝涛的手,乡音如钥,轰然打开锈蚀七十年的记忆铁门,老人滔滔不绝跟管朝涛说起自己少年时从庆元参军的经历,在江西战场看着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那一刻,管朝涛深刻感受到,战争不是遥远故事,而是深埋老人心底,是一生的记忆。

瓯海抗战老兵陈长法,也是管朝涛他们一遍遍拜访,终于敞开心扉——他亲历的江苏战场,尸横遍野,蛆虫交织,惨烈画面成为他一生的噩梦……2018年冬,陈老病重住院,志愿者闻讯赶到病房,老人的枯手紧攥住管朝涛:“我要走了,我要走了欸!”他的女儿低声说,父亲被噩梦折磨,夜夜惊喊“冲啊!杀啊!”

2019年春节,陈长法老人离世,管朝涛从庆元赶回温州,送老人走完最后一程。

“战争的创伤,难以磨灭。”管朝涛感慨,“这些抗战老兵,忍了一辈子,埋在心底的伤痛,直到晚年还无法消散。”

“我不是在写英雄史诗,而是还原活着的人”

80多位温州抗战老兵,有了自己的传记

“咔——”

为老兵拍照,是志愿者想到,向他们表达敬意、留住岁月记忆的方式。

随着寻访进行,高志凯他们的行动,通过互联网,慢慢被志同道合的外地志愿者所知晓。2014年夏,一位来自宁波的摄影师李春锋找到高志凯,提出想给温州的抗战老兵拍个照。

高志凯几乎“秒回”:“好!”

不久,李春锋带着布景、相机,自费从宁波赶到温州,成为高志凯团队中,首位为抗战老兵拍照的公益摄影师,拍下了30多位老兵的肖像。

一年多后,接力棒传到瑞安摄影爱好者陈积金手中,他又为几十位老兵留下了清晰影像。之后,公益摄影的第三棒由林奕、颜财雷、吴年琥、蔡青省、胡丹妮等7人组成的小组接下。

照片洗出后,志愿者会亲手送到老人手中。但有时,接过照片的却是老兵的家属——那张照片,终成灵堂上的遗像。

如今,这些照片被高志凯精心保存,层层备份,成为永恒的珍藏。

“我们不是为他们拍照,是为历史拍照。”高志凯说,“看着照片,就能感觉到,老兵们从未远去,我们也从未忘记。”

有拍照的,也有记录的。包建程的任务,是将易逝的声音,转换为永恒的铅字。

2013年,包建程加入志愿队。作为一名乡土作家,他此前出版过两本书。一次寻访中,高志凯感慨:“要是能把老兵的故事记录下来该多好!”“我来试试。”包建程立即答道。

从此,一旦志愿队有走访老兵,包建程即争取一位不落地跟随采风。笔记本、录音笔,包建程陪同老兵一坐就是小半天。老兵说得慢,他就慢慢记;陷入沉默时,他便静静陪着。

记录,是投向遗忘深渊的石子,一定会泛起涟漪。

在文成,老兵包学德讲起当年随部队辗转贵州、江西、四川、湖南、浙江的经历,辗转的行程已模糊,唯有日军飞机的轰鸣、扫射声,如同烙印在耳膜深处。“阿公,歇歇。”包建程放下笔,轻轻为他掖好毛毯。

“老兵们的话都压在心里,吐一点,少一点。”包建程说,他坚持不修饰,只记录原话,“我不是在写英雄史诗,而是还原活着的人。”

2015年,《走访抗战老兵手记》付梓,包建程和朋友自掏腰包,支付了出书费用。

首发式上,十几位老兵被搀扶而来。有人拄着拐杖,有人胸前别着勋章。老兵林品濂看到自己的照片登上新书封面,用力拍着包建程的肩膀,如孩子般哈哈大笑。
image.jpg
2017年,《走访抗战老兵手记》(增订版)面世,80多位温州抗战老兵有了他们自己的传记。包建程欣慰之余,难掩遗憾——一些老兵的名字已永远缺席。“每写一篇,我都当做是为他们撰写‘生前祭文’”,包建程说,“我的记录,仅为他们留住一点光芒的痕迹,也是为了我们自己保留一点精神财富。”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如今,寻访到的近200位温州抗战老兵,健在者只剩下14位,平均年龄超过102岁。而这群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依旧如12年前一般,不时电话联系、嘘寒问暖,隔三岔五,组织登门慰问。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时,在志愿者的奔走努力下,温州60多位老兵收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没有宏大仪式。当勋章别上胸襟的刹那,有人颤巍巍举手,敬一个迟到七十年的军礼;有人紧攥勋章,老泪纵横。志愿者不打扰,只静静陪伴。

这一刻的悲欣交集,只属于老兵与他们的岁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5-8-6 22:51 , Processed in 0.2321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