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查看: 17143|回复: 0

从扎根“大红门”到跨越“大国门”,十万温商闯京城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1

积分

嫩笋

积分
1
发表于 2025-7-30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是一年的盛夏,骄阳炙烤着北京南三环的街道。

马村村口的迎春面馆,卤味的香气混杂着面汤的热气蒸腾而上,老板任阿巧挥刀切向菜板上的猪头肉,“每天的生活都如此,却又不一样,30多年前这条街上全是扛着服装包的温州人,挤得面馆门都快推不开了。”他说。

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是改革开放之初,十多万名温州人初到首都后的第一站——北京“浙江村”的所在地大红门。这些人从肩扛手拎的服装生意做起,在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又逐步散向四方,如今从这里走出的佼佼者已将生意做到了国门之外。
image.jpg
如今大红门的热闹虽已远去,但属于温商的“大国门”故事,正翻开新篇

日前,大型融媒报道《闯关》的采访团队走进这一坐标点,探寻温州人的“闯关密码”。

w4.jpg

《温州晚报》7月30日01版

w5.jpg

《温州晚报》7月30日02~03版

“第一落脚点”VS社会学经典

大红门,位于天安门正南8公里,永定门外、木樨园南侧。记者探访的第一站是马村,当年温州人落脚的聚居地。走进马村,街道不宽,巷弄交错,道路两旁多为两三层楼的小平房。

“我们刚来那会儿,住宿紧俏得很。”一位仍住在马村的温州人回忆,“一间四壁空空的水泥房,连张像样的桌子也没有,月租就敢要50元,还供不应求。”

上世纪80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批批温州商人涌入大红门,温州人来了,市场兴起来了,物美价廉的服装批发迅速抢占北京市场。距离马村不远的海户屯,正是当时服装市场的核心区之一。

“那会儿别提有多热闹了!”在打车去海户屯的路上,北京的哥张师傅方向盘一转,语气里带着当年的惊叹:“每天6时不到,大货车就把车道堵得严严实实,人行道上卸货的、装包的、吆喝的挤成一团,人都挤不过去,更别说车了。”

这份热闹不仅吸引了1500公里之外的温州人,还引来一位特殊的观察者。那年,还在北京大学读大二的项飙倒了六趟车,来到大红门。凭借同为温州人的身份便利,他在这里用六年时间观察温商群体,最终写出被誉为“中国社会学经典”的《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一书。

这位如今的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在书中记录了他初见大红门的震撼:“这里是拥挤的漩涡,大小汽车、人力三轮车、老北京驴车,在这里团团转成一锅粥。当时大红门地区外来人口近10万,几乎全部来自温州地区。”

一张裁缝台VS三用小神器

这帮温商是如何在大红门站稳脚跟的?

在马村,采访团队遇见在此生活四十年的温商任阿信,他身兼数职:马村小卖部老板,出租屋房东,大红门南顶村调解委员会委员,还是一知名公司全国工服承包商。

1986年,任阿信与妻子吴双珠踏上北京的土地,带着温州人特有的“闯”劲,在大红门扎下根。

那时,条件好的老乡带着货去北京东安市场、西单百货大楼等地“包柜台”经营,更多的人靠摆地摊卖衣服起步。

吴双珠有双巧手,早年在温州做过裁缝,逛街时眼里总带着“生意经”——瞧见商场时髦的连衣裙,买回来拆开研究版型;看到新颖的夹克样式,记在心里回家画图纸。夫妻俩在出租屋支起家庭作坊。夜里,她裁布缝衣,白天,任阿信扛着衣服去王府井摆摊。

“那会儿管得严,我们抱着衣服跟打游击似的,见着穿制服的就跑。”任阿信说,“有时候躲不及,只能往路边厕所里钻。”

“当时对来京做生意的管得很死,每天有各种各样的巡逻队在巡逻,不断地‘逃’是‘浙江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线索。‘逃跑’也是温州模式发展的重要逻辑”。项飙在书中这样写道。

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电竞分会秘书长、中汽伯锐体育科技董事长苏志尧,便是上世纪90年代跟着亲友闯北京的。回想起当年的苦日子,他至今仍历历在目。因为摆地摊怕被赶,他索性把衣服挂在自己手臂上沿街叫卖。等生意稍好后他搞起家庭作坊,不过,日子依旧艰苦。“那时候,我们做衣服的裁缝台是‘三用神器’:白天裁衣服,傍晚掀掉布料当厨房,吃完饭收拾好,晚上又能当床睡人。”他笑着说,“台面上睡一个,台面下还能再挤一个。”

日子虽苦,但大家普遍有一个共识:希望就在前方。

摆摊卖商品VS携手造市场

为了摆脱摆地摊之苦,精明的温商开始跳出“卖货”思维,转向“造市场”。

1992年,首都第一家大型专业服装批发市场京温服装批发中心的兴建,成为标志性转折。这个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拥有2500个摊位的市场,由北京、温州两地政府部门投资,和“浙江村”经营户合作兴建,简称京温市场。

苏志尧回忆:“京温市场带动了一串产业链,1992年京温开业,1994年大红门市场跟进,1997年京都轻纺城开张……做面料的、做辅料的、做钮扣的,服装生产的所有工序和工艺几乎在这里都能找到。”项飙的书中统计,从1993年初到1994年底,“浙江村”接二连三盖起16个大型市场。

当然,温州人对大红门的开发远远不止于此,在服装市场鼎盛时,有人发现“物流”是生意的命脉,便做起了托运;有人看到“配套”需求,便开起了温州菜馆、杂货铺。一时之间,相隔1500多公里的“浙江村”和温州几乎没什么差别,就连街边的“美容厅”都清一色按温州风格布置。

位于大红门的鑫江南便民服务中心,被当地人称作“温州菜市场”,是温商抱团造市的又一见证。菜市场实际位于商场地下一层,顺着斜坡往下走,最显目的位置摆放着公平秤,门口张贴着“诚信书”海报,处处透着温商的经营之道。

w6.jpg

w7.jpg

w8.jpg

鑫江南便民服务中心被当地人称作“温州菜市场”

菜场虽小,“温州味”十足,刚一走进菜场,记者就见到一块写着“温州面馆”的硕大招牌,一了解这家店是一户平阳人开的,温州人爱吃的炒粉干、海鲜面在这里都能吃到。在这家店边上,还有个“芙蓉三姊妹麦饼”的特色摊位,不言而喻老板是个地地道道的乐清人。

在副食品区,鸭舌、醉泥螺、温州老酒这些温州特产应有尽有,乐清杨梅罐头更是被摊主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据说是刚从乐清运过来的。在海鲜区,温州特色的子梅鱼更是乘坐温州冷链车过来的。记者在菜场里转了几圈,有一种置身温州的感觉,买菜的和卖菜的讲的全是温州话。

乐清虹桥人连福顺在这里经营副食品摊30多年,早年做过服装,后来扎根菜市场。“还好有温州人开办的市场,把我们聚集在一起,大家抱团做生意。”连福顺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进账很可观。”

坚守大红门VS转型翻新篇

“这帮人怎么就能搞出这么个‘浙江村’来?”三十多年前,无数北京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答案显然不只“能吃苦”。中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王吉雷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他懂“吃苦”,更懂“转型”。

上世纪80年代,王吉雷从乐清虹桥来北京做服装生意,在大红门摸爬滚打20年,先后拥有北京大红门纺织市场、京都轻纺城、北京京普发化纤公司、北京大红门工业园、北京丹陛华商品批发市场等经济实体。在外人看来,他早已是成功的商人。2007年,他却盯上一个“看不上”的行业——快递。

“一开始觉得快递没什么‘含金量’,哪比得上服装生意实在。”王吉雷坦言,直到多次考察后才发现,这个“跑腿活儿”里藏着庞大的市场。于是,他果断投资汇通快运,成了最大股东。2011年,他又敏锐察觉到行业整合的趋势,与中通快递董事长赖梅松一拍即合,转而加入中通,成为第三大股东。如今,中通走出国门,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又先后在美国、日本、新西兰、阿联酋、马来西亚等国设立中转仓,同时推出全球各国专线的包裹寄递、物流配送及其相关业务。从服装批发到物流巨头,他的转身,正是温商“敢闯敢变”的写照。

同样从服装赛道成功转型的,还有苏志尧。6年前,一次国外考察的机会,让他偶然发现“赛车模拟器”的广阔前景,创业的火苗瞬间燃起。捕捉到这一商机后,他迅速回国组建团队,历经3年,投入数千万元,终于研发成功赛车模拟器。

w9.jpg

苏志尧的“数字赛车”被国家体育总局纳入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

如今,他的“数字赛车”做得火热,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关注,被特别纳入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苏志尧的公司是此项赛事的承办方。“我们现在做的这项虚拟赛车,最终目标是能做到走出国门,把我们中国赛车的标准推向国际化。”苏志尧说道。

从大红门出发开拓新市场,他们的眼光被时代印证。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正式启动,曾风行一时的大红门服装商贸城、京温服装批发中心等服装市场纷纷搬迁改造。

十万温商再次出发,在对首都周边一番考察调研下,他们敲定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一个新的服装产业城正在崛起。

从针线“缝出”的地摊,到产业链完整的市场,从北京大红门的喧嚣,到辐射全国的布局,温商用脚步丈量商机,用眼光瞄准未来。如今大红门的热闹虽已远去,但属于温商的“大国门”故事,正翻开新篇。

记者手记

在大红门

读懂温商“闯关”密码

重访大红门的那个上午,迎春面馆蒸腾的热气里氤氲着两种时光的味道。任阿巧挥刀斩猪头肉的力道,和三十多年前他站在拥挤的面锅前吆喝时没什么两样,但窗外的街道早已换了模样。

当我们刚走进这片区域时,很难将眼前的整洁街巷与项飙笔下“团团转成一锅粥”的热闹联系起来。的哥张师傅说的“人都挤不过去”,京温服装市场曾经的熙攘,似乎都已随着疏解的进程淡去。但当任阿巧细数着账本上的数字,当吴双珠指着小卖部一侧“当年铺凉席睡觉的地方”,那些关于闯与创的故事,突然就有了具象的模样。

最动人的,还有那些藏在细节里的韧性。吴双珠把商场连衣裙拆开研究版型的认真,苏志尧说“裁缝台三用”时眼里的笑意,王吉雷从服装大佬转身投身快递的决绝。今年是温州模式走过的四十周年,温州模式的迭代升级,在大红门的转身里看得格外清晰。

从大红门到大国门,时代在变,空间在变,产业在变,但那些敢闯市场的勇气、善创市场的智慧、能扛事儿的韧性,始终是温商行囊里最珍贵的行李。

离开时,任阿巧的面锅还在咕嘟作响。他说现在生意不如从前,但每天仍有老主顾来寻那口家乡味。或许,这碗面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果腹:它见证过温商最窘迫的起点,也映照着他们最开阔的未来。

或许,大红门的热闹终会成为历史,但十万温商在这里敢闯敢拼,写下的“闯关”故事,永远是中国民营经济浪潮里,最滚烫的注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5-8-28 05:08 , Processed in 0.5411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