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苏州人,我很佩服温州人,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每个地方,勤奋、敢闯、开拓、共赢。去年以来,我们为了编写地方志,在调查座谈时获知,有不少温州先辈于清朝中后期逃难来到太湖之滨,他们以温州人特有的眼光和意志,在苏州大地扎根、奉献,其事迹可歌可泣。
这100多年来温州人在太湖之滨的奋斗史,是千万温州人闯荡世界的一个缩影,值得书写。
北上,奔赴苏州那片包容的温柔乡
早在19世纪中后期,温州人就在苏州吴中的太湖边建起了“合撑屋”“温州村”。
受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多重挤压,温州瑞安数批移民为了生存,被迫向浙北、苏南、皖南等地迁移。其中一些移民在太湖之滨的苏州吴中临湖镇落脚生根。这些移民由新南鱼场、洋河泾等滨湖沿线,逐步聚居,形成柴家桥、洋河泾、前娄、殷家泾、杨树坟等“温州村”和独特的方言。他们或用船、或肩挑箩筐,或独自打探、或借力前往,携家带口,在芦苇荡边搭建起茅草窝棚,开启渔耕并作的艰辛历程。
初来乍到,陌生土地带来的不是温暖,而是生存的严峻考验。他们没有人脉,不熟悉本地种养技术,每一步走得都很艰辛。然而,苏州人的善良与包容如冬日暖阳,照亮了他们的前行之路。农耕时节,苏州本地老农主动援手温州客农。他们从开垦芦苇荒地成良田,到疏浚沼泽筑鱼塘,手把手传授技艺。在苏州人的帮扶下,温州客农渐入佳境,农耕生活渐趋安稳,互助情谊如太湖涟漪层层漾开。
陈宪忠的故事令人动容。1911年秋,温州仙降区新江乡遭受特大洪灾,4岁的他随父漂流获救,却痛失母亲、妹妹和二婶母。13岁那年,祖母临终托孤,他随前辈来到太湖畔,成为一名少年拓荒者。为解决栖身问题,他以毛竹作架,茅草覆顶、芦苇束为墙,建起三间茅屋。他开荒种粮,挖塘养鱼,在太湖之滨用血汗建出新的家园。有了积攒,22岁的陈宪忠,娶来老家姑娘作妻,让家族血脉在第二故乡延续。后有了陈云龙、陈建松等三四代传人,在苏州及国外发展。
富饶的太湖之滨,成为新来温州客农的生计依托。男子耕渔并举,妇孺采菱拔茭。虽处困顿,却以共牛合渠之法共享资源,催生“温州村落”雏形。他们既守瓯语乡音,又习吴地蚕桑,成为半渔半耕新农人。这场跨越山水的迁移,既彰显温州人向生而行的智慧,更为太湖注入多元文脉。
苏州温州人聚居的吴中区临湖镇湖桥村村景。
抗敌,“温州村民”同仇敌忾筑长城
岁月长河中,有些伤痛刻骨铭心,有些抗争光芒万丈。1928年出生的姜志德,回忆起日寇铁蹄践踏的岁月,恐惧与愤怒仍在眼中闪烁。
那是一个平常日子,年幼的姜志德和伙伴们在院中嬉戏。然而,几个日本兵见孩子们欢快,竟心生恶念,端起枪做出开枪的架势。孩子们拼命奔逃,日本兵却如恶魔般追赶。好在孩子们熟悉地形逃得快,躲过了一劫。可噩运并未罢休,姜志德15岁那年冬天,家中遭日寇抢劫,父亲被打成重伤不久死去,姜志德被迫辍学务农,稚嫩肩膀过早扛起生活重担。
彼时,太湖沿岸被日军视作游击区。寺前西太湖至越溪石湖,一道两米高的竹篱笆拔地而起,篱笆以南称“匪区”,似冰冷枷锁禁锢百姓生活。寺前一带的农民,农田就在门口几米外,却因篱笆阻隔无法耕种,需绕行五里外的钟家桥检分所,经层层检查才能到田地。有几次,农民因农忙,晚上偷偷从梅桥村篱笆下爬过,被守候的鬼子兵发现,瞬间被枪杀。更令人发指的是,有个农民爬篱笆时未被当场发现,爬过后却被鬼子强令重演,然后对其无情枪杀在篱笆下。
如今90高龄的姜元明老人亲眼目睹了一幕悲情。一天,来自常州丹阳的一对竹匠怀揣思乡之情踏上归途。可冰冷的篱笆横在前方,绕路费时费力。或许归心似箭,或许不知此地危险,他们选择从篱笆下钻过去。突然,他俩被日本鬼子发现。凶狠残暴的日军责令两个竹匠相互抱着,紧接着扣动扳机,这对无辜的丹阳竹匠倒在了血泊中。
1937年冬,日军沿沪宁线西进,控制太湖流域,温州移民聚居的半岛西岸成为新四军联络要地。日军在此设卡,推行保甲连坐制度,强征七成粮食。1941年秋,日军借“清乡”之名,焚毁柴家桥、洋河泾村等地三十余条渔船,百亩良田被毁,太湖之滨成了“出门见坟冢,湖面浮尸寒”的人间炼狱。
面对日军恶行,温州村及当地的百姓没有屈服。日军前来问讯粮食下落,群众把粮食藏得严严实实,让日军无功而返。新四军太湖游击队前来侦查打击日军。温州村及当地的百姓携手相助,提供日军据点详细信息,为游击队指引道路。在他们的配合下,太湖游击队一次次精准出击,让日军据点遭受沉重打击。
在那段黑暗岁月里,温州村人民用智慧和勇气,在血色篱笆下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争之歌。
传承,竖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新中国成立,太湖之滨的温州移民迎来了命运的重大转折。这片曾饱经沧桑的土地,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温州移民们以勤奋与敢闯的精神,书写辉煌篇章。
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浪潮席卷而来,温州移民在政府支持下分得湖滩田亩。他们带着世代传承的拓荒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青壮年们白天挥洒汗水,疏浚河道、改造良田,让荒芜变为良田;夜晚,他们走进扫盲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渴望改变命运。姜志德、姜元明、陈云龙等移民子弟走进大专院校,毕业后积极参加国家建设。
跨界创业的姜志德,走出洋河泾村,将生物发酵技术引入传统产业,他协助创办的振华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的葡萄糖酸锌生产线和产品,迅速在长三角母婴市场站稳脚跟,一度占据35%的份额,在市场上掀起波澜,激励更多温州兄弟追逐梦想。
太湖畔,浦庄卫生院的九旬姜元明大夫令人敬仰。他擅长针灸,诊愈了无数患者。年轻的村主任自豪地向我介绍:“我这个村主任,我的父亲、爷爷,有病时都找姜大夫,我们都是姜大夫治愈的患者。”诊案上泛黄的《黄帝内经》书页间,夹着一张37年前《中国农村医学杂志》编辑部的用稿通知,姜大夫“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的论文,被选定国家级学术会上交流。当新来的医生记录老大夫的过硬技法时,窗外的广玉兰正盛开,似在为姜大夫的仁心点赞。
改革开放的春风,彻底激活这片土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温州村的林永强率先承包30亩鱼塘,引进太湖银鱼与加州鲈鱼混养技术,三年内创收超百万元,成为吴县首批“万元户”。农技员出身的陈德发转包200亩低产田,采用稻虾共作生态模式,使水稻亩产突破1200斤,虾类年产值达80万元,其培育的“太湖香米”荣获1992年全国农博会金奖。在上海浦东开发区,王建明创办的建材公司,凭借灵活经营抢占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发展为名噪一方的品牌企业。
具有学士学位及农艺师资格的行政管理人员姜中坚,无论在绿色、有机蔬菜、粮食的增产研究,还是在两岸农业交流等领域都成果丰硕。他担任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带领多部门开展“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与企业一起探索秸秆制浆技术,降低成本、推动环保。
多才多艺的陈云刚,是活跃在苏州大地上的著名摄影师。他以苏州太湖为背景,用镜头捕捉太湖四季景色与渔村人文。
航空工程师洪建平,在德国学成后回国报效。他在航空动力领域探寻求索,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回溯历史,温州瑞安先辈客农,为了生存,历经艰辛抵达太湖之滨,从初期的几户,至现在的300来户。从最早的10多人,到现在的1000多人。在他们的发奋努力下,当年的芦苇滩已变成现代化农业基地和现代化厂房。他们用奋斗书写着从传统农耕到现代产业的蜕变史诗,在太湖之畔竖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