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温州银行以5054亿元资产规模交上2024年成绩单时,这个曾缔造"民间金融传奇"的区域银行,正经历着从野蛮生长到规范经营的艰难转身。26.78%的营收增速与9.97%的净利润增速背后,暗藏的是区域经济转型期金融机构的深层困境。
一、规模神话的终结:从"千亿狂奔"到"五十亿徘徊"
温州银行的资产扩张轨迹,犹如温州民营经济的晴雨表。2022-2023年连续两年新增资产超850亿元的狂飙,在2024年骤降至50亿元,增速从18%断崖式下跌至1%。这种急刹车,既源于监管对中小银行异地扩张的限制(2024年城商行异地贷款占比压降至25%以下),更折射出温州民间资本流动性的萎缩——2024年温州民间融资规模同比下降37%,曾经支撑银行资产膨胀的"资金池"正在干涸。
更值得警惕的是盈利质量的变化。虽然净利润增至19.2亿元,但净息差从2021年的2.58%压缩至1.92%,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2.15%)。这种"增量不增效"的困局,暴露出传统存贷业务模式在利率市场化深化期的脆弱性。数据显示,其公司贷款中制造业占比仍高达68%,而该领域2024年不良率攀升至2.7%,成为拖累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
二、中收暴增疑云:创新突围还是监管套利?
第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30.77%的诡异增幅,在行业整体下降10.75%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刺眼。细究业务结构,其财富管理规模仅增长8%,代销基金收入下降12%,与中收暴增形成矛盾。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异常可能源于两种路径:一是通过"顾问费""账户管理费"等名目将利息收入转化为中间收入,规避息差考核;二是利用票据业务通道化操作,将贴现利息包装成手续费。这种"伪创新"恰是2023年台州分行百万罚单的违规重灾区。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商业模式的撕裂。当招商银行主动压降理财收入27.63%以换取客户黏性时,温州银行却逆势强攻中收,暴露出对短期利润的饥渴。这种选择与区域经济特征紧密相关——温州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指数降至45.3(荣枯线50),迫使银行转向更"灵活"的盈利手段。但饮鸩止渴的代价已然显现:客户投诉量同比激增82%,其中76%涉及不合理收费。
三、温州模式困局:民营经济转型中的金融适配难题
温州银行的挣扎,本质上是"温州模式"3.0转型期的缩影。随着传统制造业外迁(2024年温州工业企业注销数增长43%),曾经支撑银行发展的皮革、眼镜、低压电器等产业集群衰落,新兴产业(智能装备、生命健康)尚未形成信贷承载能力。这种青黄不接导致银行资产端出现结构性断层:2024年科技贷款占比仅12%,远低于杭州银行(35%)、台州银行(28%)等同省机构。
地方政府主导的纾困行动更凸显困境。温州金改试验区推出的"无还本续贷"覆盖率已达78%,但这也导致贷款周转率从2.1次降至1.3次,实质上延缓了风险暴露。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使得温州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攀升至4.2%,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8个百分点,成为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四、破局之路:区域银行的生存法则重构
面对困局,温州银行的突围尝试具有行业标本意义。其2024年试水的"产业链数字金融",通过接入温州电气产业大脑,为278家上下游企业提供基于订单数据的信用贷款,不良率控制在0.8%。这种产融结合模式,或是区域银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既能嵌入地方经济毛细血管,又能规避跨区域经营限制。但该业务目前规模仅38亿元,占贷款总额1.4%,尚未形成战略支点。
数字化转型的滞后更制约发展。与网商银行合作推出的"温商贷"线上产品,户均贷款仅23万元,远低于网商银行76万元的平均水平,显示其科技赋能深度不足。当90后温商更倾向通过蚂蚁集团等平台融资时,温州银行正在失去新一代客群。
昔日的"温州金融神话",本质是草根经济与民间金融的野蛮共生。当监管利剑高悬、经济结构剧变,温州银行的彷徨折射出中国区域金融生态的深刻变迁——曾经的模式红利消逝后,唯有真正构筑起产业洞察、科技能力和风控体系的银行,才能在新周期续写传奇。这场转型,既是对过往的告别,更是新生的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