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泻、发热、白细胞指数飙升……8月8日上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214诊室,该科主任医师、体检中心副主任黄志养接诊了7例“冰箱病”患者,且都是中青年患者。
其中,有一对是来自市区的30多岁的夫妻,前晚吃了冰箱里存放数日的冰牛奶后,出现严重腹泻、发热、乏力等症状。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果显示,他们的血白细胞指数和C反应蛋白相比正常指标显著升高,妻子的C反应蛋白更是升高接近40倍。
黄志养介绍,“冰箱病”并不是医学名词,而是指吃了冰箱里的食物引起的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情况。其发病机制主要有包含两方面:
一是冰箱取出的食品温度与人体温度相差较大,若快速进食,可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导致生理功能失调,诱发头痛、上腹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是冰箱让食物的保质期延长并不是将食物的细菌也杀灭,只是通过低温的形式抑制了部分有害菌的繁殖。例如,我们把冷藏室设置在4℃,冷冻室设置在-18℃。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会在这两种温度下得到抑制,一直存放也是做不到的,尤其是在冷藏室。
“冰箱里低温低氧的环境,往往成为以耶尔森氏菌和李斯特菌为首的嗜冷菌们的天堂。”黄志养介绍,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非常喜欢冷,冰箱冷藏室(4℃)存放5天后,细菌载量可扩增千万倍以上,即便在冷冻(-18℃)的食品中也能保持其致病性长达数月之久。它污染食品后,即使在冰箱中也能继续生成繁殖,如果食用之前没有加热或者清洗干净,容易引起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肠炎等;重者可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
除此之外,鸡蛋等农产品常携带沙门氏菌,蔬菜水果常携带志贺菌、肉类、奶类、蛋类、鱼类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黄志养介绍,虽然人体强大的胃酸可以帮助我们杀死绝大多数细菌,但如果细菌大量短时间被摄入,胃酸也帮不了忙,就容易致病。
黄志养提醒,对于疑似“冰箱病”,市民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因为医生首先要通过详细的病史,了解患者发病情况、可疑的食物;再通过查体及相应的辅检查,进一步判断患者病情;最后再综合结果进行准确的治疗和相应的饮食、生活指导。
小贴士
如何预防“冰箱病”呢?
黄志养建议大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食物应分区摆放,做到生熟分开,防止食物的交叉污染;
2.冰箱里的食物不要摆太满,总量最多占整个冰箱容量的80%,这样便于冷气循环;
3.不要长时间在冰箱里存放食物。
冷藏室的保存时间:鸡蛋最多可放30天;巴氏奶保存时间在48小时之内,开封后当天饮用;普通的饭菜和糖粥的保存时间最多2天,酸奶为14天、绿叶蔬菜为3天、根茎类瓜茄类为7天、酱料为90天;排酸肉类的为24小时,最好在0℃储存。
冷冻室的保存时间:鱼类、肉类都尽量在3个月内吃完,虾类贝壳类2个月内吃完,其他的冻品也尽量在2个月内吃完。另外,每隔3~6个月,应对冰箱进行一次断电清洁。
在这里,黄志养特别提醒儿童、孕妇、老年人群体,平时应尽量少吃冰镇食物,尤其在空腹的状态下或进行剧烈运动后,尽量不要喝冷饮。针对存放在冰箱的食品,在食用前,应检查食品质量,尽量食用新鲜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