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册封的越王大墓在温州 ——石牌上的文字揭开墓主神秘身份 瑞安马屿棋盘山石棚墓位于今瑞安市马屿镇皇社儒阳村棋盘山西部东西相对两山岗上,高度不足百米,石棚巨石重约数十吨,其四周是黄土堆成小山包,石下有小洞。马屿这两处石棚墓在浙南地区石棚墓中规模是最大的。2001年,浙南石棚墓群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棋盘山石棚墓墓主会是谁?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墓葬形式?巨石是怎样完成的开采、搬运和架设的?三千年前这块墓地也是一个山头吗?这里为什么叫棋盘山,山里有棋盘吗?......石棚墓就这样留下许多凡人难以破译的谜。今天我们来揭秘棋盘山石棚墓墓主的真实身份。
一、石牌村名源于“石牌”,石牌今被称作石棚
地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块“活化石”。石棚墓所在的儒阳村近些年是由江桥湾、石桥、石牌等村合并而成的,从老村的名字可以推断此地有港湾、石桥、石牌等,江桥湾边上有一神秘的湖泊,当地名叫石垟湖。石桥、石牌、石垟、石棚等地名带有“石”字。
存在石牌的地方,历史上必定有重要人物或有重要建筑物的存在。石牌、石垟、石棚墓之间必定有关联。(搜索微信公众号瑞安人文:ralsxh)
儒阳村所在地的古地名叫 “皇屿”,旁有 “马屿”, “马”通 “驺”。马屿飞云渡称为 “皇岙渡”,马屿对岸是 “皇岙村”,其下游还有 “皇家渡”和 “仙皇竹村”,附近还有 “仙降”,这些地名中都带有 “皇”或 “仙”。
其实,称此大墓为石棚墓是不恰当的,这不是石棚,应该称之为石牌,这也是石牌村名来历的源头,把瑞安石牌大墓与日本朝鲜石棚墓等同起来是错误的,它们形状及结构是根本不同的。后文提到的石牌墓就是指石棚墓。
石牌墓在100米不到的东山岗上,山岗是一个黄土包,封土高度达到30米左右,封土下面有遗留石筑围坎的痕迹,现代的简易车路在围坎边绕着走过,车路下面是陡坡。只有山包上是纯黄色的黄土,没有什么杂石。
黄土包的山岗上的石牌墓
封土堆下遗留的环形围坎由石块筑成
黄土包的山岗
山包周围都是黄土,但是在围坎下面的车路及坡下的地方却都是黑色的土壤,并不是黄土,车路下面是陡坡,说明山包的黄土是人工从外地运过来的。山包正中是一个重约几十吨重的大石头,石头是经过人工加工过的,像一只乌龟,坐南朝北,南低北高,除了南北向的乌龟头外,还有一个人工加工过的乌龟的头朝向东方。石棚墓洞口在两个乌龟头的中间,位置是北偏东45度。在偏东45 度方位的下面正是石垟湖,远处是东瓯国祖山梅峰山。棋盘山西边最高处的高山是圣井山。圣井山、棋盘山、石垟湖正在一条直线上。(搜索微信公众号瑞安人文:ralsxh)
石棚下洞穴
大墓下方有达近30米高左右的黄泥封土,如果这个石牌下面的土包是封土的话,封土内必定存在着地宫,石牌下面一点低矮的小空间不可能作王墓的墓室,墓室应该在封土下面的地下。当年考古在石牌下面的小空间挖掘出土的仅是一些陪葬的陶瓷用具,这说明真正的墓室还没有找到。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迷惑盗墓者。作为王墓,墓顶的巨石其实是作墓碑之用,墓碑巨石重达数十吨,大概率是通过人工运河从外地水运过来, 因为这两处山岗周边都没有巨石存在,又用人力把巨石搬上山顶。
其它地方发现的石棚墓大多都处于山边低处,它们的石料或是就近釆用山头的巨石,但棋盘山石棚墓的巨石应该是从外地搬运而来的,这说明此石棚墓是不可能这样简单的,其周边必定有与大墓相配套建筑的存在,墓主也应该是有地位身份的人。
我们经过走访调查发现,石棚墓周边确实存在许许多多像石牌、神道、风水湖等古迹,这些古迹的排列位置又完全符合东瓯国时期的五行学说的风水理念。
二、石牌上有“吴越摇王安朱仙墓”文字
步行至棋盘山半山,山坪的小公园内有两块奇石引起我们的注意,一块石头四边有工具削平过的痕迹,在石头的一面,明显刻有一个小篆文字“安”字,在另一块长方形的石头上有四个篆字,经过辨认,是“安朱仙墓”四字,这石块可能就是 棋盘山上石棚墓的石牌之一。(搜索微信公众号瑞安人文:ralsxh)
“安朱仙墓”小篆字
小篆文字“安”字
石棚巨石实际上是墓碑,墓碑的东面边角处有明显的用工具削过的痕迹,上面有明显凸起的文字,经过拓片处理及辨认,文字内容是小篆字“吴越摇仙墓”,原来坟墓的碑文刻在这里!
石棚墓东面边角刮痕处是碑文所在处
拓片文字“吴越摇仙墓”小篆字
“吴越摇仙墓”小篆字
这石头上为什么会出现 “吴越摇王”文字呢?因为越国的历史情结,越国灭后,残余的东越国一直自称 “吴越国”,“东瓯国”是《史记》里的俗称。汉武帝时期正因为东越自大等原因,导致汉灭东越的后果。
此外,还发现石棚墓巨石上面刻有棋盘。经棋盘拓片辨认,这是楚越对着的棋盘:楚越对战,上边楚,下边越。
石棚巨石上棋盘和下边“瓯”大字
石棚巨石上的棋盘
石棚巨石上“瓯”字勾线
考古人员曾经在永嘉一处山岩上发现的东瓯国运棋摩崖石刻,石刻拓片显示,楚上越下对决的正中刻有一个棋盘,棋盘两边各有一大一小两个小篆文字,北边小的字是“楚”,南边大的字是“越”。楚越正在对着,在棋盘的东边上是一个大字“瓯”字。“瓯”字出现与第一代东瓯王宰辛和第二代东瓯王余君大墓相似,他们的墓碑顶上都有一个 “瓯”字。
对比两者东瓯国运棋摩崖石刻拓片,发现它们几乎一样,都是楚上越下在对决。从墓上的越楚对局的棋盘来看, 说明墓主在位时期,楚和越已经是明显的对手,双方正处于较量阶段。(搜索微信公众号瑞安人文:ralsxh)
巨石上方疑似乌龟头形状
石棚墓巨石南低北高,坐南朝北,呈伏抬状,正北方一个大龟头,石棚墓乌龟头与汉越对决棋局中越的位置相同,坐南朝北。
大乌龟头上有 “皇”字
大乌龟头“皇”字拓印
石棚墓有两个龟头,各刻有小篆文字,正北处大龟头有一个“皇”字,说明该墓经过皇帝册封,正北方向是大墓朝向,正北远处是大日山(即《山海经》中的闽中山),山上有东瓯国石殿(参考:《山海经》关于瓯、闽及章的记载),山下是石垟湖 。
小龟头上凹处刻有“安”小篆字
巨石朝东的地方也刻有小龟头,龟头凹处刻有“安朱”两小篆字, 这与最早的前二代东瓯王朝东方向相同,以示东瓯方位。
龟头凹处刻有“安朱”两字拓印
“安朱”小篆字
我们识读石牌上的文字,确认该大墓是 “吴越摇王大墓”,墓主名 “安朱”。石上有 “皇”字,在古时能称皇的只有皇帝之家或受皇帝册封, “吴越摇仙墓”意味着是 “吴越国的摇王成仙之墓”。 “安朱”小篆字说明该吴越摇王名字叫 “安朱”。 “瓯”字说明 “安朱”是东瓯国的国王, 棋盘图案说明当时楚越争斗非常激烈。
乌龟象征长寿和成仙,大乌龟头朝着大日山(今梅峰山)方向,该山山顶有东瓯国祖庙石殿,山下是东瓯国最早的王宫,旁边古皇山有第一代东瓯王墓(参考:瑞安惊现第一代东瓯国国王大墓),小龟头朝东,以证东方东海日出方位。
石棚下面有封土,说明现存石棚(石牌)仅是墓碑,其下方小洞仅摆放祭祀的陶器用具,大墓地宫在石牌下小山包的黄泥封土内,墓道也在黄泥山包内,神道出口应在人工湖的水边,方便于水运,黄泥泥质及山形及位置与荆谷山北边东瓯国大墓相近。荆谷王墓与马屿大墓的封土堆下面都有遗留的环形围坎,围坎由石块筑成。马屿大墓地宫应该是由石梁构成,其规模更大。
荆谷东瓯国大墓盗洞中露出的地宫抬梁
马屿大墓封土山包和运河
三、刘邦册封闽君为越王,闽君即安朱
《史记》和《汉书》记载,东瓯王敬鬼活了160岁,在《史记·封禅书》中,司马迁有一段转述越人勇的话:“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 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至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敬鬼得寿,东瓯王活了160岁,虽有点荒诞,但也是有原因的。(搜索微信公众号瑞安人文:ralsxh)
查阅《史记·勾践世家》,在秦汉时期,东瓯王能够称为越王的,只有刘邦册封的闽君摇, “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后。东越,闽君,皆其后也。”勾践第七世的闽君摇,这里闽君指闽中郡君长,不是来自福建君长,正如司马迁称鄱阳令吴芮为鄱君,《史记·东越列传》:“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
根据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所考的《海宁顾氏谱》东瓯王世系是: 宰辛-仲余君-宏图-海宇-伯历-安朱。从《越绝书》记载,勾践册封侄辈为王,其中包括瓯王,第一世勾践开始,第七世东瓯王名安朱,秦时被秦始皇册封为闽中郡君长,称闽君。闽君后又被刘邦册封为“越王",负责大禹祭祀礼仪。
通过以上的分析推断, 我们认为此墓就是闽中郡君长、越王安朱大墓。此外,经实地考察,我们还发现石棚下面空间不大,当年考古挖掘时只是出土了一些陪葬的陶器,墓室应该在封土下面,如果发掘下面封土,必会有更大发现。希望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并做好保护和考证工作。
另一座石棚墓墓主又是谁呢?请继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