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温州晚报曝光市区大同巷、鱼鳞浃路等多起道路反复开挖事件,揭开了城市道路屡挖不止乱象。
不少市民质疑,2012年出台的《温州市区城市道路挖掘管理规定》与去年实施的《温州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早已颁布道路反复开挖“禁令”,“马路拉链”现象仍时有发生,甚至至今未对一例反复施工予以处罚。是立法不到位还是执法未落地?听听立法参与者怎么说。
“禁挖令”面临落地难
“禁挖令”实行11年,为何道路依旧“挖了又挖”?这样的问题同样困扰着市政府法律顾问、温州理工学院法学院院长毛毅坚,去年他在市区东瓯智库周边办事,发现附近道路半年内多次重复开挖,随后他向相关部门投诉,最后是不了了之。
这让作为马路“禁挖令”的立法参与者毛毅坚也感到无奈,2012年,他参与制定的《温州市区城市道路挖掘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明确要求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5年内不得开挖,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3年内不得挖掘。因建设工程施工确需挖掘的,由城市道路管养主管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经公示后予以严格把关。
毛毅坚回忆,当时为遏制城市道路反复开挖乱象,市政府出台“禁挖令”,要求新建道路五年禁挖,大修道路三年禁挖,引起一时轰动。“其中三年、五年的禁挖年限,是经过市政府反复考量论证才最终确定的。”
2022年,我市出台《温州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首次将“禁挖令”写入地方性法规,进一步限制城镇道路重复挖掘。其中规定,市、县(市、区)城市管理部门统筹编制本行政区域内城镇道路挖掘年度计划并向社会公布。同时,鼓励道路工程合并施工。要求埋设地下管线等施工符合非开挖条件的,应当优先采取非开挖技术;能够结合其他施工的,应当交叉合并施工。
政府接连为道路施工上了两道“保险”,为何城市道路仍屡挖不止?在毛毅坚看来,无论是“规定”还是“条例”都存在难以落地的情况。
缺乏对自由裁量权约束
首先是“禁挖令”本身具有一定弹性。“为兼顾特殊情况,‘禁挖令’在颁布的同时,还赋予了执法部门一定自由裁量权以应对道路紧急施工等特殊情况,但在执法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界限不明,成了执法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的理由。”他表示。
以公园路为例,该路段于2020年完成道路改造,今年又开始了排水管道施工,按照规定,属于禁挖的年限范围内,但判定此次施工是否违规,还要综合考量是否为“因建设工程施工确需挖掘”的情况,这就属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自由裁量范围。
而这种自由裁量权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容易变成职权滥用。为此,在《温州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起草阶段,毛毅坚建议从立法层面要求执法部门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明确自由裁量权的界限。
“比如,交管部门罚款时,按照规定,有一定的罚款范围,但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会出台细则对罚款范围进一步分档罚款,视不同情况划分档位,明确什么情况罚多少,这样执行时才能有章可依。”毛毅坚认为,“禁挖令”在执行时也应当匹配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追责机制,保障制度落地。
建议加强立法事后监督
此外,缺乏立法的事后监督,也是“禁挖令”未发挥实效的原因之一。在他看来,“禁挖令”不能“一立了之”,应当及时跟进立法落地实效,并进行修正。
他认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本是“痛短甜长”,客观地讲,交通、市政管网、电力、燃气、排水、信息通信等每一项城市基础工程建设,都是为了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城市道路施工,本无可厚非,市民也并非不理解。可惜的是,不少道路反复开挖仍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没有手续就“任性动工”、有法不依等“顽疾”,令“民生工程”沦为“民怨工程”。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与缺乏刚性执法和事后监管有关。
为此,毛毅坚建议,立法部门在行使立法权的同时,还应当做好事后的执法监督,并做好条例实施后的立法效果与问题调研,督促审批部门做好执法中统筹管理工作,让善法更完善,让善法带来真正的善治。让立法真正落地解决问题,让民众在立法与执法中有幸福感与获得感。
市民观点“禁挖令”折射城市治理水平
许多市民在网络平台表达了自己的建议,市民阿明表示,十年前,市政府为道路重复开挖出台了一个规定、一个条例,足见政府对此事的重视。实际上,道路重复开挖,也并非温州独有,是全国现象,背后折射了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和管理水平。监管部门每一次对道路重复开挖的放纵,每一次对百姓和商家造成的影响,每一次对规定和条例的背弃,就是对政府形象的破坏,对政府公信力的损伤,是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低下的直接体现。
有市民直言:“政策很好,但没有落实,还不如白纸。”网友“求是”呼吁,道路开挖前要明示责任单位、负责人、项目名称、合同金额、资金来源、建设工期、举报电话,以及所属路段管辖部门或村社名称、负责人、近五年对道路需建设项目安排等,方便市民共同监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