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30日晚,新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诞生:中国棋手丁立人通过快棋加赛击败俄罗斯棋手涅波姆尼亚奇,成为国际象棋历史上第17位世界冠军。这是中国男棋手首次登上国际象棋男子世界之巅! 已经是凌晨三点,我依旧难以入眠,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丁立人胜利时的画面。
翻身起床,打开电脑,手指敲击着键盘,思绪飘向了远方。 此时的小丁应该忙坏了,也累坏了吧。 我发了条祝贺微信给他,并不奢望能得到回答。 我知道,会有不计其数的祝贺信息推送到他的手机,他应该无暇应对。 没事,你忙你的,我写我的。 认识小丁是在2000年,那会儿他才8岁。而我,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 当时报社要开一个棋城小新星的栏目,温州是国际象棋之城,采访那些喜欢下棋的小孩子。 启蒙教练黄希文给我介绍采访对象,“他叫丁立人,这个小孩很有前途。” 那是一次失败的采访经历。 8岁的小男孩能说出什么道道来,他一直躲在妈妈的身后,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有说。 我也是职场新手,紧张程度不亚于躲在妈妈身后的小男孩,所以压根问不出什么问题。 结果可想而知,妈妈成了他的新闻发言人。 回来后,我的稿件把棋城小新星几乎写成了棋城小新星的母亲。 当时压根没想到,这个小男孩将来会成为大明星。
两年后,小丁拿到世界少年组的亚军,我再度受命前去采访。 这次采访比第一次略有进步,我不再是一年级新生,小丁也能零零星星给点回应。 这是我第一次对他正式专访,标题是《丁立人,新星闪耀的时候》。 这篇报道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诸宸是世界冠军,年仅10岁的丁立人会成为第二个诸宸吗? 我也是这几天在查阅报纸资料时,才发现当年的“口出狂言”居然一语成真。 在翻资料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连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数据:从2000年到2023年,我写过关于丁立人大大小小的报道,居然超过200篇。 这个数据让我瞬间产生了一个极其幼稚的想法:丁立人,是“我的人”。 有一说一,当了20多年体育记者,丁立人确实是我采访过最多的体育人。 小时候的他不善言辞,惜字如金。 虽然我是记者,但其实也是个社恐,采访环节是我的弱项,提出的问题经常没什么营养。 “这次比赛感觉怎么样?” “会不会觉得紧张?” “赢了心情如何?” 他的回答更为简单明了。 “有。” “嗯。” “好。”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极简版的尬聊。 实际上,很多关于小丁的信息,我是从他妈妈那里搜刮到的。比起小丁,丁妈妈显然更善于沟通,经常可以从她那里探得第一手消息。 至于小丁,在我看来,感情是可以培养的。 随着小丁比赛越来越多,成绩越来越好,我也跟他逐渐熟络起来。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好像捡到了一块宝。 从少年冠军到成人冠军,从奥赛冠军到世界团体冠军,从2600等级分到2700,2800……丁立人一步一个台阶,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历史。 我也在他身上挣到了不少稿费。 我对他的称呼,从刚开始的小丁,慢慢过渡到立人,现在则叫他人哥了。 而他,则一贯保持自己的谦逊低调,一直叫我“马老师”,这让我觉得挺不好意思。 有一次在聊天时,丁立人跟我说,因为小时候你写过几篇关于我的报道,这让我很有自豪感,其实我也没你写的那么厉害,但是既然你已经写了,我就要想办法把自己变得厉害。 体育记者相比其他领域的记者,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他是一个追星的者,有时候甚至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造星”效果。 都说新闻报道要客观,但每每写到小丁,我承认,字里行间多少有些主观的影子。 因为迄今为止,我已经“追”了他23年。 我看着他慢慢成长,在采他、写他的过程中,自己也在慢慢成长。 最有成就感的采访,就是看着你一步一步成长为世界棋王。 当看到昨晚胜利后的小丁以手抱头,难掩激动的画面,我的眼眶也不禁湿润了。 打开朋友圈,满屏皆是丁立人,自豪感油然而生。 时间指向凌晨4:30,写稿已近尾声,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人哥回的信息:谢谢马老师! 也谢谢你,小丁!
用一张图来回顾一下“世界棋王”人哥是怎样炼成的▼▼▼手绘“人哥”原创漫画
请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