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历史学会会员又在瑞安某地发现了一座大墓,经考证,我们推测为东瓯国第一代东瓯王大墓,该大墓位于瑞安市境内,大墓规模宏大,处于山顶的山包上,墓顶竖立着一座墓碑,墓碑上刻着东瓯国特有的小篆文字。瑞安惊现第一代东瓯国国王大墓日前,瑞安市历史学会组队到瑞安某地考察活动,又发现一个大墓,大墓在一个矮山的山坪,我们上山时,在山的半山腰处发现一块奇怪的石头,形状很像一个蛇头,据附近村的原村支书介绍,这石头原在上山山腰平地处,面向东方,背靠后面山坪。
蛇头形石刻 蛇图腾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东瓯和闽越族都把蛇作为崇拜对象,并把蛇图腾作为持久的信仰。(搜索微信公众号瑞安人文:ralsxh)
石头原在上山山腰平地处 在山腰另一处又发现一块大石,大石又是面东,石上刻有 “宰辛 ”二小篆文字。 顺着小路,我们来到一个山坪,山坪的顶部高处有一座经人工加工过的奇石,重约数十吨,形状很像一条大蛇的蛇头,非常形象壮观。蛇图腾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南方蛮族,瓯闽族同样崇蛇,皆记其崇蛇的信息(可参阅《汉书·严助传》)。先民由畏惧而产生崇拜心理。古瓯人把蛇当作本民族的图腾标志,瓯越人不仅崇拜祖先,而且信仰天地鬼神,“信巫鬼,重淫祀”,盛行巫术之风。或安台以祭奠,或立庙以祭祀。正前方是一座高山山尖,方位在一条线上。
奇石,重约数十吨,形状像一条大蛇的蛇头石头头顶正中位置是一个小篆字形,经解读,为"瓯"字 “瓯”小篆字 在石碑顶部,刻有“瓯”字,墓碑朝向正东方向,意喻“东瓯”方位。山平顶上有一大石,这石头中空,有一处圆孔用石头一敲,咚咚锵锵作响。据传说,谁能读得此文,又用卵石一敲圆孔,石门就会打开,里面会有金牛、金椅、金元宝等无数金银涌出。(搜索微信公众号瑞安人文:ralsxh)墓碑边上是篁竹,据《汉书》记载,东瓯国"出没于篁竹之间,习于水斗"。 墓前祭台遗址 石头面向东方,前方不远处是二堆石头堆成的建筑物,推测是墓前祭台遗址。不远处下面就是一座山头,远处是一条江河,在天际的尽头便是瑞安老城和大海,它们都是在一条线上 。在大墓的半山处还有一座古庙,庙的残墙和屋基尚在,古庙的历史也很悠久,古庙全部是石头结构,可能与守墓有关。(搜索微信公众号瑞安人文:ralsxh)
墓前祭台遗地
清代坟墓墓碑的正前方,相隔数米是一座清代人修筑的坟墓,可能是墓主看中此地的风水而葬于此,位置也是在这一条线上正中。大墓封土四周是一圈矮墙围绕山坪大墓石碑的左边有元代的摩岩石刻,经我们解读,揭开了谜底。元代的摩崖石刻
拓岩作品 温州陈律师的作品经拓岩识文为“古皇山牧①,昔势佔,今圣化众民,同②置到求作旧牧葬地,总无侵占理。东尽山平四止,西极民田,南北土界。至元十五年记耳。”共四十七个字。(① 牧指管理者、统治者时,用作名词。〈文言〉治民的人。指国君或州郡长官。② 从《说文解字》的解释来看:“同,合会也。”意思是会合。)
其中模糊不清字是 “葬”字异体字 翻译的意思是:古代皇帝山国君的地方,以前被有势力人侵占,今天元朝圣上教化了众民,会合大家意思,要求安置作为过去国君葬地的目的,总不能老是侵占的道理。国君葬地边界,东边到山平尽头四面界止,西边到底止于民田,南北方是山土边界。至元十五年记耳(公元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年号)。经测量推测,该石棚盖石约为四十吨。在商周时代,如何启运、吊装、安装如此重量的石头,令人深思。根据这些发现,我们初步判断:附近周边连绵几个山坪都是东瓯国古皇山。侧面石头上摩崖石刻 “宰辛”两字侧面有一个平整的石头,石头面上当中位置被加工成一个印章状的古篆刻,内容也是"宰辛"二字。这座加工过的巨石就是一个大墓墓碑。这里就是第一代东瓯国国王宰辛大墓(搜索微信公众号瑞安人文:ralsxh)摩崖石刻 “宰辛”两字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经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亭林镇人,字忠清,世称亭林先生。顾炎武在其书中记载了东瓯王世系:“宰辛→1仲余君——2宏图——3海宇——4伯历——5安朱——6摇——7昭襄——8建——9贞复——9省——10望”。顾炎武记载比较准确,其记载东瓯王名字都能得到印证。永嘉著名地方文史学者李庆鹏先生不久前给瑞安市历史学会来信: “目前史学界据武林《顾氏家乘》、海宁《顾氏谱》及顾炎武之研究,认为仲余为第二世东瓯王,一说仲余系越王勾践五世孙,而《越绝书》逸文载:'东瓯,越王所立也。周元王四年(前472年),命越相范蠡筑城。'据此,东瓯王系勾践灭吴称霸、迁都琅玡时封立,则仲余之前或有三代东瓯王。”另外,李庆鹏指出,前段时间看到关于“章安即瑞安”之说,他本人未敢置评,但有两条史料,可资采录:一是清咸丰、同治年间,会稽人赵之谦为避太平天国之乱,一度逃难到温州,投奔署永嘉知县陈宝善,陈将他介绍到瑞安供职,赵将其客寓瑞安期间的文集命名为《章安杂记》;二是民国时期江苏如皋人、瑞安黄绍第的女婿冒广生在担任瓯海关监督时编纂的《永嘉高僧碑传集》,将章安智者大师列为温州历史上首位高僧 。从大墓现状来看,大墓周围是一圈石筑的墙坎,环墙内是黄土封包的大墓。大墓封土用的是没有杂质的黄土,墓顶是一个大圆馒头包,上面是清一色篁竹,没有其它杂树或岩头。墓包围长超500米左右,周边的封土目测至少高约10多米,大墓面朝东方,正面有先后有二堆石垒的石建筑物,正东下方是一座山头,山下是江,远处是东海和瑞安城。墓所靠西面的远处是一座高山尖顶。 (搜索微信公众号瑞安人文:ralsxh) 奇石正面上部照片奇石正面上部照片有篆字,摩崖石刻 “宰辛”两字 右边“宰”字 左边 “辛”字 小篆“宰辛”两字 石头后背也是摩崖石刻 “宰辛”两字 石头后背下部 摩崖石刻 “宰辛”两字
石头正中左边也是小篆字体,经研究解读为"宰辛"两字摩崖石刻 “宰辛”两字 摩崖石刻 “宰辛”两字 远处山尖是烽火台,在目视范围内有一张烽火台网络 大墓山下半山凹处是一座古庙,该庙历史悠久,尚留残墙和台基。山口平地处的巨石,面东方,西面远处是东瓯国王城圣山山尖,巨石上有摩崖石刻。该巨石是古皇山大墓路口标志物。 古皇山大墓路口标志物 摩崖石刻 “宰辛”两字此山周边还遗存许多东瓯国时期仙文化遗址,例如“仙人脚印”和“仙人脚围钵”等。(搜索微信公众号瑞安人文:ralsxh) 古皇山大墓的摩崖石刻 “州”字标志物 “州” 字系东瓯王族姓,后改 “驺”字,愿意当秦皇汉帝马驹的意思,篆体“州” 字竖笔中间弯曲处有孔洞。相传,该石头上部背上有仙人留下脚印,东瓯国尊崇仙文化。
仙人洗脚石 仙人洗脚石上摩崖石刻相传该石头是仙人洗脚脚围钵 仙人洗脚石上摩崖石刻 “宰辛”两字北面山头的山麓又发现了一个大墓,墓主待进一步研究。 竹林下方是大墓山边大墓,封土高达三十多米在这座山坪相邻不远处的山下也有一座大墓,墓的东南边围绕着一条塘河,大墓也是黄土封包,在山包树林里发现了数个盗洞,大小及深度不一,某中一个盗洞很深,据当地村民说,这洞內还有不少古陶瓷。在另一个洞内,发现了地下墓穴一个截面的头,说明大墓是真实存在的。在这座山的山麓还发现了石棚墓。(搜索微信公众号瑞安人文:ralsxh)盗洞 墓穴地宫抬梁 山下大墓旁是塘河 山边大墓相邻山头还有石棚墓,石棚墓经人工加工打造成龟头,面朝东瓯王城圣山方向。石棚墓 这座东瓯王大墓与前日我们报道的东瓯王大墓为父子关系,墓葬文化相同,将为研究2500年前温州地区东瓯国的历史文化等提供重要实物资料,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 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及时关注这一重大发现,并做好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