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新职业“陪诊师”在本地社交平台兴起,吸引了不少网友的眼球。有人惊讶于收入不菲,跃跃欲试;也有人觉得这事不靠谱,持怀疑态度。记者调查发现,在温州这样的陪诊师不在少数,以个人为主,也有家政公司、养老机构开拓陪诊业务,收费标准不一。
当患者的“临时家属”
3月21日,陪诊师茹茹一大早来到温医大附二院,为患者代取报告。老人家确诊肿瘤近20年,近几年癌细胞转移,每次复查都像在“开盲盒”,担心结果不好,托陪诊师帮取。
茹茹知道其中辛酸,站在机器前打印片子,像在等一张生死判决书。好在最终结果不坏,报告显示病人肿瘤缩小了。茹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老人,听到对方松了一口气,她说自己“像中彩票一样替他开心”。
这是陪诊师工作的日常。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等群体无人陪诊、不便就诊的情况较为普遍,陪诊师应运而生。小到取药、打印检查报告,大到陪病人全程就诊,一切需要“跑腿”的事都可以交由他们。
茹茹是温州最早一批陪诊师,从去年6月份开始试水。“起初,我从自己独自做肠胃镜的经历中察觉到了这个行业需求,后来经过深入了解,发现陪诊师在北上广深等地的大医院早有出现,于是转行做陪诊服务。”
在茹茹看来,陪诊服务既是生意,也是人情。从业不到一年,她陪伴两百多位患者就医。“很多患者年纪大了,用不了智能手机,挂不上号,到自助机打报告单也是两眼一抹黑,我们就像‘临时家属’,给予他们帮助和温暖。”
月均100多单 需求旺盛
记者登录网络平台,发现像茹茹这样的陪诊师有十余位,按时间收费,半天200至300元,全天400至600元,也有部分家政公司发布陪诊信息,按次收取费用,价位在200至500元不等。
“患者对陪诊需求量较大,成熟的陪诊师收入可观。”陪诊师张元告诉记者,仅他一人每月能接到100多单,日均2至4单,忙的时候,要在陪诊间隙抽空去完成代取报告、发票等其他订单。
“我的客户大部分是子女在外经商而‘留守’在家的独居老人,还有从台州、丽水等周边地区来温就医的患者,以及家人无法陪同的孕产妇等。”张元介绍,不同时间段,客户需求也是不同的。最近,甲流患者增多,市民担心去医院增加感染风险,代取药品与诊断报告等业务显著增加;春季温差变化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增多,这类患者陪诊需求也在上升。
“客户需求大,并不意味着高薪,如何打通患者和陪诊师的信息壁垒,是我们这行面临的最大问题。”张元说。
陪诊还需更“职业”
陪诊师们常用“临时家属”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但这种“临时家属”的边界在哪里,目前在市场层面还未形成共识。
“比如有些意外怀孕的年轻女性,为了不让家人知道,希望陪我们在人流手术的风险告知书上签字,这肯定是不允许的。”陪诊师茹茹期待陪诊行业更为规范,更好地满足需求。
专家指出,陪诊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行业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准入门槛、服务流程、服务质量、争议解决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下一步,相关部门应着手研究制定行业制度规范和准入标准。
也有人认为,陪诊师不是改善医疗服务的“灵丹妙药”。为老年人群提供更人性化医疗服务的责任,不该完全让个人以雇用陪诊师的方式来承担。对于有关部门来说,增加优质医疗资源并均衡布局,就诊流程进一步优化,智慧医疗做到适老化。
法律界人士建议,陪诊服务具有一定的专业属性,应当具备一定的资格准入门槛,或建立机构或人员的备案登记制度,至少也应鼓励服务人员考取《养老护理(医疗照护)技能水平评价证明》等职业证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