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建行绿色“碳”路
日前,建设银行创新推出的“碳惠贷”产品成功落地,给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所辖中山嘉明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明电力”)2亿元人民币低成本“碳惠贷”。据了解,建设银行“碳惠贷”产品是将企业碳排放强度与银行贷款利率挂钩,碳排放强度越低或降幅越大,贷款利率就越低,在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了创新融资模式。嘉明电力是全国最先进的天然气发电企业之一,在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源保供方面为粤港澳大湾区作出了积极贡献,企业近3年碳排放额以年均15.7%比例逐步下降,已经实现碳配额结余。建设银行总行与广东省分行联动,向嘉明电力投放低成本“碳惠贷”,预计可支持企业减少碳排放量1.5万吨,同时嘉明电力公司自愿将结余的5000吨碳配额注销,用以支持广州花都分行实现碳中和。有别于采用购买国家核证自愿碳减排量(CCER)方式获取碳源,企业利用银行提供的低成本贷款用于低碳运营,用结余的碳支持商业银行碳中和,实现了金融机构与绿色企业协同低碳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丰富碳交易市场融资工具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实际上,自“双碳”目标提出后,建设银行一直积极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将绿色金融纳入全行战略,全力保障绿色金融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适配、同步。2021年,建行相关监管部门口径的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95万亿元,增速45.67%,创历史新高;全年承销绿色债券25笔,发行规模285.5亿元。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明晟ESG评级获评A档,位居行业前列。 夯实根基搭建长效机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双碳”目标下,金融机构更应该勇于担当、有所作为,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以综合化的绿色金融服务,助力解决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有大行,建设银行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改善民生为己任,贯彻落实国家部署和监管要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拒绝向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放贷款已成为全行上下广泛共识。”建设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早在十几年前,建行就在信贷管理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近年来,又在信贷管理流程中嵌入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价和管控机制,积极研究环境和社会风险压力测试技术方法;利用大数据工具提前识别环保风险,并通过全面风险预警监控平台定向推送风险信息,实行环保风险信息分级预警、分类管理。 随着“双碳”目标的正式提出,建设银行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将其作为全行战略发展的一个重点。成立了“中国建设银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率先制定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二十条行动计划,以及2022-2025年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愿景;将ESG理念融入“十四五”战略发展、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和日常经营的全过程;全面搭建好绿色金融发展制度框架,为更好更快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绿色”底色融入政策体系 根据2030年碳达峰目标路径,建设银行优化能源信贷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信贷占比,控制化石能源信贷投放。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持续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项目的支持力度,把有限的金融资源优先投向绿色低碳和民生环保领域。 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建设银行运用金融力量,以专业高效的服务,有效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扎鲁特旗至青州特高压外送通道,是为解决东北地区窝电、促进新能源消纳而建设,其规划配套的400万千瓦清洁能源项目,是国家第一批大型风光发电基地项目。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助力该地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展,让清洁能源“走出去”,建设银行快速审批其子项目“兴安盟300万千瓦革命老区风力发电扶贫项目”并实现贷款投放,通过贷款利率优惠、减免服务收费等举措,帮助企业节约财务成本约7000余万元。同时,这条特高压外送通道还配套了支撑性电源点2×66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是集脱硫、脱硝、除尘于一体的超临界燃褐煤、间接空冷发电机组项目,达到了国家超低排放标准,生产废水经过重复利用后达到零排放。建设银行内蒙古区分行成立了由行领导牵头的专项服务团队,多次牵头召开银团会议,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牵头同业组建银团贷款,高效支持了项目建设。同时,对助力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吸纳当地人员就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运用金融力量,助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的同时,建设银行持续加大节能环保领域信贷投入力度,支持了一批新能源汽车、节能装备、环保装备项目,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四川时代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一期项目于2021年在宜宾市东部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是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有力拉动了企业动力电池总体产销增长。 依托总行绿色信贷差别化管理政策,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组建联合服务团队,制定综合服务方案,为宁德时代针对性适配产业链金融需求,克服了锂电产业链条长,涉及采矿、锂盐加工、电池材料等多个环节,各类产品工艺复杂且差异较大等信贷管理上的难点。截至2022年1月,四川省分行已为宁德时代宜宾项目投放贷款近5亿元,并牵头推进后续项目银团融资落地。同时,通过与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四川省分行也在区域内培育起“做锂电,找建行”市场认知,“目前,宜宾项目的集群效应已经显现,锂电产业链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纷至沓来。”建行宜宾分行负责人透露。截至2021年末,宜宾分行已在区域内储备锂电产业链项目10余个,储备金额超过50亿元,为后续加大赋能新能源产业链、助力地方绿色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新步伐开拓先行之路 绿色金融不仅仅是将信贷政策向特定企业倾斜,更应该将发展要求与商业银行的独特发展模式结合,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绿色金融业务模式,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评价机制,持续丰富金融服务手段。 2021年5月,建设银行8亿欧元绿色债券在卢森堡上市,这是中资金融机构首笔境外“水域保护、环境治理”领域的专项绿色债券,所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长江、黄河等流域污水处理和河道治理等可持续水资源项目。同年12月,建设银行成功发行基于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气候变化减缓》的绿色债券,这也是建设银行第一笔以新基准利率定价的美元浮息债券,为建设绿色大湾区提供高质量金融支持。 不容忽视的是,作为绿色金融的主体,绿色信贷的发展质量决定了绿色金融的发展质量。为了推进绿色信贷高质量发展,做到有的放矢,建设银行不断创新评价机制。据了解,浙江省分行依托湖州市绿信通平台绿色企业ESG评价结果,创新推出“ESG绿色能效贷”,根据企业ESG评价结果,将企业绿色等级划分为深绿、中绿、浅绿,将企业环境指标作为贷款准入条件,以环境信息作为信贷采取差别化风险缓释措施的依据。根据企业不同的绿色等级,还可给予不同程度的贷款利率优惠。据了解,该产品有效支持了当地某水利疏浚企业发展,已实现投放2500万元。 不仅如此,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建设银行还在不断深化绿色金融领域跨机构、跨国合作,在互利共赢中不断拓宽绿色金融生态圈。 2021年5月,建设银行联合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了“建行-万得绿色ESG债券发行指数和收益率曲线”,该指数将协助国内外市场参与者实时了解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走势。这一指数不仅填补了一级市场定价参考的空白,还为国际投资机构提供更直观、更精准、可量化、可比较的有效工具,从而增进国际市场对中国绿色债券以及优质ESG发行企业的了解,引导国际资金更加积极配置中国绿色资产,加快绿色资本市场国际合作的步伐。 科技赋能打造“绿色”未来 基于自身对绿色金融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总结,建设银行不断加大绿色金融科技投入,借助科技优势,提升绿色金融业务办理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促进绿色金融业务快速规范增长。 据了解,建设银行开展科技、普惠、共享的新金融行动,在建融智合平台搭建“绿色低碳专区”,以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协助开发的云南省“一部手机办事通”,率先上线“政务事项跨省通办”“碳达峰碳中和专栏”,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减少碳足迹”。 建设银行还在“建行生活”APP中搭建低碳出行板块,在政府部门提供用户交通数据及碳减排量的计算及认证后,与政府部门共同为百姓提供碳减排量权益兑换服务,以及开通碳减排积分兑换植被通道等;与企业单位共同为百姓提供低碳出行路线规划及数据支持等服务,并将用户积累的碳积分兑换为餐饮优惠、视听娱乐会员等权益普惠大众。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建设银行将锚定“双碳”目标,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加大绿色信贷投入,不断增强绿色金融服务能力,致力于将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每个环节之中,为绿色发展贡献“大行力量”。 正如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在COP15“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论坛上谈到的那样,银行业要特别关注数字化与绿色浪潮两大趋势。绿色金融理念理应成为行业共识,银行只有勇于探索企业增长与绿色发展共生共荣的模式,做绿色浪潮的驾驭者,才能赢得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