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视为国内物联网市场的爆发之年,由温商创立的“IoT云第一股”涂鸦智能在这一年成立,并在2021年成功上市。但上市之后涂鸦智能股价跌跌不休,至今市值已经蒸发了940亿元。
在这背后,经过8年的发展,AIoT、智能家居市场仍未爆发,但已成为红海市场,涂鸦智能面前的盈利和竞争压力,属实不小。
约半年时间里,“破发”始终是摆在涂鸦智能面前的一大问题。相较于19.3港元的发行价,涂鸦智能12月2日港股收盘报8.67港元/股,已跌去55%,总市值为47.49亿港元。
在智能家居仍未大规模爆发的背景下,昔日的亮眼独角兽已度过了能靠“性感故事”寻求认可的阶段,不得不直面现实问题。
四位大学同学,两度共同创业
涂鸦智能早期投资人、元璟资本的董事长吴泳铭曾坦承,投资涂鸦智能的主要原因是对创始人王学集的看重。
王学集是一位“80后”,1982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2002年,王学集从蜡石资源丰富、素有“世界蜡都”之称的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考上了浙江理工大学。
在大学里,他很快显示出了“技术狂人”的潜质和团队领袖的号召力。
由于对编程感兴趣,并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开始自学C语言、JAVA,PHP等编程语言。大二下学期王学集小试牛刀,写了一个可提供留言功能的程序(名为“流行留言本”),收获了不少用户。至今,网络上仍可下载到“流行留言本”的源码。
之后,不甘于小小的留言程序,他很快将目光投向了更有潜力的领域——网站建站软件。
2002前后正是一个“以文会友”的年代,个人网站、论坛、博客盛行。2003年,王学集拉上陈燎罕、林耀纳、周瑞鑫等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PHPWind论坛。这是一个开源社区程序,为网站开发者提供多种类型的建站软件。
这一年,或许是王学集骨子里的温商基因发挥了作用,他敏锐地嗅到了商机。王学集和同学们一起成立了杭州德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对PHPWind进行商业化运作,提供专业大型社区建站解决方案。
事实验证了王学集的确有着较高的商业敏感性。2008年,阿里巴巴对PHPWind抛出橄榄枝,收购了这家由几个大学生创办的企业。这时,距离王学集大学毕业仅3年。
王学集和从学生时代就一同在PHPWind“奋战”的许多老朋友,由此加入了阿里巴巴。
在阿里体系内,王学集和他的团队最先隶属于支付宝,后来又转到阿里研究院。不过很快,PHPWind团就被嵌入了更大的业务板块之中。
2009年,阿里宣布成立阿里云事业部,原PHPWind的所有成员正是阿里云的第一个业务团队,王学集则是阿里云的首任总经理。
在阿里期间,王学集对商业模式的超前预见同样多次被验证。
在负责阿里云的整体业务之后,王学集接下来去往阿里资本担任重要职位,负责投资与收购。王学集曾在接受财新采访时提到:“我看到PC互联网向个人互联网转向的时间大概是在2009、2010、2011年,所以在2011下半年左右,我建议集团尝试往O2O(线上到线下)的方向去发展。”
为了把这个想法落地,王学集转到手机淘宝,主导了国内首个二维码支付项目。
王学集看上去不是一个强势的管理者,他的下属评价说:“他不是一个特别张扬的人,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凝聚力。”
王学集把自己的商业敏感性归功于“站长思维”。
他认为:“(站长思维)就是做非常有意思的创新或者产品,或者叫我很喜欢玩一个别人可能没有玩过的东西……(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点其实很多都是基于技术的一个创新,才能去实现的……我的出发点很多时候还是从技术的角度去看。”
从2006年创办杭州德天,到2011年在阿里提出O2O,王学集的“站长思维”点燃了两次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2014年,他又看到了新商机。
这一年,他离开阿里创业,曾经与他一同创办PHPWind又辗转到阿里任职的许多老朋友选择了跟随。
2014年6月16日,王学集和陈燎罕作为创始人、杨懿和周瑞鑫作为联合创始人的IoT(物联网)企业涂鸦智能正式成立。
要做“IoT界的安卓”
王学集曾透露其离开阿里二次创业的原因,在于阿里巴巴的平台和体量都足够大,所以面对新生事物的反应不够超前。
“(比如说O2O业务)如果从创业的角度应该是2010或2011年开始做,但是因为阿里是很大的公司,它可以2013年才开始做。我如果在那个时候(2014年),在阿里去做这样的一种业务的话,这个就比较超前。因为太早了,所以它较适合出来慢慢做,因为创业并不是像阿里这样子可以高打。”
在2014年创办涂鸦智能,的确占据了国内IoT市场发展的先机——四年后的2018年,阿里巴巴才宣布全面进军物联网领域,将物联网确立为阿里继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后的新赛道。
但同时,在市场发展早期入局,也意味着要历经市场教育的艰辛。这一阶段,涂鸦智能也曾走过弯路。
初创的前三年中,王学集都在带队进行硬件研发。
其中,涂鸦智能曾花费半年时间研发智能音箱却以失败告终,还曾与浙江温州一家电工企业合作,试图开发墙壁插座和开关,同样没有做出名堂。
在这个过程中,王学集渐渐意识到“可能根本不存在第三个设备”,继而在2015上半年转向IoT平台战略,试图成为一站式的AIoT解决方案供应商。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正确的转型。根据国信证券研报,这一时期正处于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的爆发阶段,2015~2016年市场同比增长不低于25%。基于此,涂鸦智能迅速成长,到2018年时已发展为全球最大的“AI+IoT(AIoT)”企业,并在资本寒冬中完成近2亿美元C轮融资。
(2016-2023年中国物联网连接量与增速,图源:艾瑞咨询)
“智能家居云”的困局
在王学集的带领下,涂鸦智能于去年3月登录纽交所,上市首日收涨近20%,市值逼近140亿美元。
一个月后,时年38岁的王学集入选了《财富中国》「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
按照美股发行后王学集持股份额20.3%计算,其身价一度逼近29亿美元。
然而,这些不过是纸面富贵。美股上市后,涂鸦智能股价一路杀跌,一年多时间里,市值蒸发了95%,仅剩6亿美元左右,股价则在1美元左右徘徊。
2022年7月份,涂鸦智能赴港完成双重主要上市后,在港股同样没能避免股价跌跌不休的命运。11月10日,涂鸦智能宣布其董事会已授权一项股份回购计划,公司可回购不超过5000万美元的A类普通股。但启动回购并未明显阻止股价的下跌趋势。
上市后,资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向涂鸦智能展露出了残酷的一面。
成立以来,涂鸦智能始终处于亏损状态。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上半年分别亏损0.7亿美元、0.67亿美元、1.75亿美元、0.91亿美元。
在“一站式AIoT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愿景下,涂鸦智能面临着日益多样化的终端应用场景,对研发资源的需求随之高涨,这也是公司持续亏损的一大原因。2019年至2021年,涂鸦智能研发费用逐年上涨,分别为0.52亿美元、0.77亿美元、1.74亿美元。
在摸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奔向“诗和远方”之前,某种程度上,涂鸦智能已陷入眼前的泥泞。
王学集早期对话访谈摘录
Q: 2014年你离开阿里巴巴创业是看到了什么趋势吗?
A: 我觉得沟通方式出现了变革,沟通方式已经不会只围绕在手机上。沟通方式是一个大的商业逻辑,但其实沟通方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技术逻辑。为什么会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呢?是因为云计算这样技术的普及。
你在PC那个时候用到的是Web技术,然后云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导致手机上APP非常容易就能做出来。云计算不仅是IaaS层,它还应用到了PaaS层和SaaS层,云计算的技术逻辑是全方位覆盖移动互联网的。从这种技术逻辑再往下延伸的话,是整个大数据的体系,大数据的体系再往下走就是机器人的机器学习,机器学习不就是AI吗?
Q: 你们刚开始创业最想做的是什么?
A: 我们当时想做一些技术层面更智能的技术,包括跟大数据有关的、跟AI有关的。我们想做一个智能的产品应用这些技术,其实就是做“第三个沟通方式的产品”。
Q: 能不能用一句话介绍你们公司?
A: 我们目前是全球最大的AI+IoT平台,我们帮助很多制造品牌通过我们的AI+IoT平台进入IoT领域。
Q: 所以作为平台,你们连接B端越多越好是吗?
A: 从平台的角度当然是客群越广越好。我们是一个偏2B再2C的互联网平台,并不是纯2B售卖技术的AI公司,我们偏向于把这样的技术普惠到所有老百姓。通过AI技术,我们联合了很多原来制造品牌,消费者可以低廉的成本买到智能设备,无论是家庭的灯泡、插座、空调、空气净化器、音箱或者camera。
Q: 深入到客户的手段和方式是什么?
A: 我们在云端实现了很多创新,比如说一个空气净化器,原来从来没有想过它是一个智能空气净化器,我们可以在10分钟之内就变成一个智能空气净化器,当然是样机。
Q: 什么办法让它十分钟可以完成?
A: 这里面有很多用到了云计算技术,或者是我们自己的一种产品层面上的创新,你可以理解为这个是我们独创的一种东西。
Q: 现在还没有其他公司能实现是吗?
A: 对,因为我对这个东西比较懂,我早年做开源软件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包括操作系统层的很多东西。
Q: 这个是你们最核心的竞争力吗?
A: 这个是在前面三年的竞争力。从2015年开始算起。
Q: Waymo在做无人驾驶,Uber也在做,这两种模式你更看好哪一种?
A: Waymo是用雷达的体系,我觉得它有点太技术,它可能没看到真正的无人驾驶未来是基于视觉还是基于雷达。如果是基于雷达体系,它可能就不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东西,因为不能融入到更多的互联网交互场景中。当然我不知道未来交互场景是什么,但是你把这个可能性给扼杀了。
Uber和滴滴是有可能做成一个这样的大平台。技术本身不是最核心的,因为你本身已经不能做成一个操作系统,那你就失去了技术本身作为操作系统的商业价值。而Uber和滴滴有应用,有业务基础,装上系统,可以马上商业应用。
Q: 你认为滴滴和Uber需要自己造车吗?
A: 无人驾驶它应该不是一个操作系统,我的认知里面,因为它是一个几十万元人民币的东西,它是一个寡头的东西,导致操作系统没有人用,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既然没有了操作系统这回事,就看谁的业务基础大,Uber业务基础非常大,而且它是一个实时联运的大平台。
某种程度讲它只是供应链的环节,就跟你是快递公司能否决定你是一个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呢,不一定的。所以造不造车不重要。
Q: 涂鸦是不是更类似于滴滴的模式?
A: 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为什么我认为可以从AI+IoT的平台延伸出一个IoT的OS呢?因为我们做的是1000元左右或者1000元以下的设备为主。这导致一个创业公司都能做出操作系统的可能性更大,而不是像BAT级别的。我们去找一个两三百元设备的公司,他们也不是什么特别了不起的,我们可能帮它做就做了,它要的是解决问题。
Q: 为什么这个模式不适合大公司?
A: 大公司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做的设备是一个2000元左右的设备,它可能是适合大公司的。但是我们做的设备是一个200元、是1000元以内的设备,大公司来做就会遇到一个非常大的槛,它要对接的厂商是成千上万个,甚至未来是几十万个,它的对接是非常重的。
Q: 对行业是否还有其他的观察或看法吗?
A: 涂鸦发展至今,接触并见证了很多合作伙伴公司从传统企业到智能化企业的转型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许多成功案例,也收获总结了很多的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经验。
我们认为当今企业中十分需要有人承担推进智能化业务战略转型的角色,这个人可以叫做“首席智能官”,他和CFO、CMO这些角色是一样的;其实在北美的部分科技企业已经开始设置这个职位了,随着智能化商业在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我们认为中国的各中大型制造业也是同样需要这一角色的。通过赋予有中国特点及内涵,产生适应我国的产业特点的“首席智能官”,由他来带领整个企业在AI+IoT相关领域进行探索,并最终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在智能化相关业务上的转型升级。
我们也认为,首席智能官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智能升级,更多是在商业眼光及战略层面上的布局。尤其在一些垂直行业的关键节点上,企业如果有像“首席智能官”这样的角色提早带领公司布局市场,那么在国内智能领域这个新的竞争环境还未定局的时候,就可以提前布好先机,这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