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老院区重启急诊的消息在票圈刷屏,网友从留言中肯定了一医的惠民之举,咸蒸说句心里话:“救”这样,挺好。
其实,4月2日医院官网发布的“凝心聚力 共谋发展  中层干部系列座谈会”上,一医党委书记沈贤已经透露了对位于市中心府学巷老院区的重新规划定位——对于公园路院区急诊开诊、老年医学发展等重大事项,要专题研究。详见  满月了!沈贤在附一医做了些什么?
急诊处置能力彰显医院的整体实力。在老城区住民间,“一医救命、X医治病、X医送命”广为流传 。这正说明了一医在市民间的江湖地位与治疗水准。有网友私问,咸蒸一直与一医对着干的,怎么突然表扬一医了,莫非收了好处?咸蒸想说的是,就事论事,能够获得市民支持与肯定的行为,也是咸蒸所崇尚的,这种好事不表扬,那岂不是高级黑?
老城区的居民认为是利好信息的同时,对医院而言更是一种压力和责任。网民或许不清楚,急诊室除了集中医院最强医护队伍外,还需配备最先进的救治设备,这也是提高急救成功率的先决条件。急诊室的医护人员辛苦自不必说,要求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更高,真正是不容易。在效益没增加体力增加的现状下,所有医院的急诊室几乎都是不盈利的。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个别医院关停急诊也是情有可原。换句话说,医院急诊室,就是体现“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里,只谈情怀,没时间谈钱。
对急诊室医师来说,这不只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社会责任。在这些体制机制、社会、医患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今天,咸蒸真心希望医院能够更加优待一分,社会能够更加理解一分、患者和家属能够更加配合一分。
 
但是,侵占有限的急诊医疗资源也须引起重视。有时候,我们看到急诊的病人大部分都“不急”。明明不是急病、重症,却非要在夜间来医院就诊,导致急诊室医护人员工作职能不合理膨胀。咸蒸希望老城区的市民好好珍惜这条“黄金通道”,把急诊时间留给命悬一线的急症病人。
此外,咸蒸还想说的是,医院位于老城中心繁华地段,尽管交管部门施行微循环减少道路拥堵,但每天府学巷排长队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如果政府能将医院急诊室前方已经闲置的“温州少年美术学校”腾出来扩展为医院所用,那么将大大提升急救时间,是“功德无量”的善事之举。
服务社会是每一所医院的历史责任。一医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以主人翁精神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时隔10年重启急诊,在增加医院人文关怀的同时,也帮助老城区居民解决了急诊难题(当然,中心医院的急诊也不错), 树立了医院的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救”这样,挺好。
延伸阅读——
一医公园路急诊配备了相关专科所需要的最新设备,急门诊、急诊抢救、急诊留观、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均由急诊医学科统筹协调管理。急诊留观病房同时留观内、外科急诊患者。其中,拥有EICU病床9张,留观病床37张。
急诊大楼1楼为急门诊、急诊抢救区,兼具急诊放射、急诊药房和财务收费功能;
2楼为急诊留观区、EICU ,同时具备急诊检验、急诊超声和急诊输液室功能;3楼为骨科和神经外科病区。
具备处置成人急危重抢救,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腹部外伤、脑外伤、骨伤等急诊患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