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来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三年前,周建清带着心中“三问”出发援藏,作为第九批温州援藏工作组组长,出任浙江省援藏副指挥长、嘉黎县委常务副书记。 2019年7月,从温州出发,沿着青藏线从拉萨北上,来到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那曲市嘉黎县,温州援藏工作组一行人至今记得,这一趟,走了整整3天。踏上雪域高原,首先迎接队员们的,是缺氧带来的不适。面对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破冰扫雪九大行动”的要求,温州援藏工作组迅速适应调整,开启了对口援藏工作的“一键切换”。 产业如何发展?乡村如何振兴?民生怎么保障?三年援藏,周建清和工作组总结出一个关键词:破局。 抓住“牛鼻子” 组团援藏破医疗短板 启程返温前,周建清和工作组还有一项任务,组织嘉黎县人民医院二甲评审预验收。“从医院2017年创成二乙的时间节点来看,明年可以申请二甲的评审。” 周建清告诉记者,嘉黎县人民医院创优争强,是这一轮援藏破题的关键。“在这一批温州援藏小组中,有八位队员是医生。”如何发挥组团式援藏的优势?援藏小组把目光投向了嘉黎县人民医院。 这是一家二级乙等医院,但无论是规模还是医疗技术,只相当于一家乡镇卫生院。没有分科、手术量几乎为零、两名中级职称的医生,“低配”的硬件和软件,使得嘉黎县大部分患者都流向了县域外。 开设急诊通道、购置高压氧舱、采购CT设备,三年里,援藏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集中提升医院硬件设备。在软件提升方面,人才培育是重中之重。周建清给8位援藏医生布置了任务:离开嘉黎之时,要把技术留下来。 胃穿孔修补、静脉曲张剥除、阑尾炎、节育结扎等手术相继开展。手术量从0攀升到了169台次。 在援藏工作组的“穿针引线”下,更多的温州医疗力量涌入高原。去年,嘉黎县人民医院挂牌成为温州医科大学非直管附属医院。越来越多的嘉黎医生,来到温医大附属医院培训学习。 数据显示,今年,嘉黎县人民医院的门诊人次量、住院人次量均提高了60%以上,全县本地医保报销率达到74%。 随着当地医疗能力的增强,“嘉有温行”援藏公益品牌也开始打开知名度。“微笑联盟”“肤生工程”“先心慈善救助”“超女来了”“光明西藏行”等一批温州主题公益医疗活动走进嘉黎。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把“生长因子”高原研究基地和联系点放在了嘉黎县。 剑走偏锋 精准聚焦破产业困局 周建清深知,离开产业谈发展,一切都是空谈。反观现实,却是一个困局。 嘉黎县,是藏北羌塘草原上海拔最高的县之一,环境条件差,自然资源匮乏,内地的许多经验在这里也会“水土不服”。 经过一个多月的摸底调研,援藏工作小组提出了三年现代牧业跨越发展计划,核心是当地特色的娘亚牦牛,是西藏三大种牛之一。 围绕牛做产业文章,工作组制定了从养殖到加工详细的全产业计划,创新提出拉长全产业链,从前端的生物技术到后端加工产品的多样化,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了雏形。 嘉黎县8000多户牧民看到了变化,也产生了积极性。从原先家家户户自给自足的粗放式经营,到如今以娘亚牦牛有限公司这一平台为依托,实现“公司+合作社+牧户”的产业化经营,去年一年销售量突破2000万元。 这与实现三年产业大发展的目标,还有差距。为此,援藏工作小组投入3000多万元,到拉萨购置了1800多平方米的店铺,着手打造嘉黎异地产业发展中心。这被视为是“跳出嘉黎发展嘉黎”的大手笔举措。 中心一楼是农产品展示厅,二楼、三楼用于产品的精加工,地下室全部用作冷库。周建清认为,要打响嘉黎的特色农牧产品品牌,就必须打破“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局面,走出去,才会迎来更大的市场。 在连续两届的温州文博会上,来自西藏那曲嘉黎县的农产品,人气都很高。牦牛干、藏药、冬虫夏草等,深受温州市民的喜爱,销售额两年实现翻倍。 试点先行 实事项目破民生堵点 产业和项目,最终的落脚点在民生。来到嘉黎后,周建清和援藏工作小组面临的一个课题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 在反复酝酿思考后,援藏工作小组从安居和文化两方面入手打造试点—— 在嘉黎县林堤乡的小康示范村,一片藏式“排屋”拔地而起。乡里原先游牧、散居的49户牧民,一家出资10多万元,就能住上160平方米的大房子,生活配套一应俱全。 住房条件改善了,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被提上日程。在嘉黎镇,工作小组推动建成了乡村振兴广场,通过街道两旁建筑立面改造、环境卫生提升,融入民族特色,为镇上群众提供休闲的文化场所。 破解民生难题,援藏工作小组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方法,项目是关键。 三年来,共安排落实援藏项目50项,总投资2.67亿元,涉及乡镇重点小学供暖工程、小康示范村建设、农牧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县藏药厂升级改造和藏药基地建设、县示范幼儿园建设、村级文化室建设、阿扎镇扶贫商贸街区改造、县茶马古道及配套旅游开发项目、乡镇卫生院改扩建等。 再过几天,温州第九批援藏工作小组就要启程返温了。队员们自编了一首打油诗:“别了家里到嘉黎,来了嘉黎想家里,常把嘉黎当家里,嘉黎家里在心里。”在周建清的心里,三年前出发时的三问,已经找到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