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346|回复: 0

寻觅摩尼教在苍南县炎亭的踪迹

[复制链接]

10

主题

43

回帖

27

积分

嫩笋

积分
27
发表于 2022-4-18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陈高(1315~1367)是金舟乡咸通里(今苍南县钱库小河川底人),元代进士,少年就有神童之誉,名动温州路,其《不系舟渔集》入选四库全书。《竹西楼记》是其中名篇,文辞优美隽永,让人百读不厌,正是陈高把海滨小镇炎亭的风土和人文带入名篇。

  读陈高《竹西楼记》,激起了我到炎亭去寻找竹西楼的欲望。其实我来炎亭不知吃了多少次海鲜,人们都知道此地盛产美味海鲜,却未必知道,这里在古代也曾有山中隐士,巍峨浮屠。

  “温之平阳,有地曰炎亭,在大海之滨。东临海,西南北三面负山,山环之若箕状。其地可三四里,居者数百家,多以渔为业。”

  寥寥数语,就把元代时期的炎亭面貌勾画出来。海滨炎亭,山绕海抱,天然形成一个海岙,东海之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金沙满地,一片旖旎风光。南往北来的船只,多选择在岙内靠岸,只因炎亭外海,暗礁遍布,多少海船在此折戟沉沙,故当地人有“南船不过北,北船不过南”之称。唐末和五代时期,不少闽东世家大族为避王曦之乱,携眷越海北上,为避暗礁,多选择在炎亭以南的石砰港上岸,宁可翻越南皋山到江南垟,如坊下陈氏先祖就选择这条迁徙路线。也有的家族则选择炎亭附近马迹上岸,再翻越炎亭山,进入江南垟,如东田陈氏,项桥项氏,官店桥上官氏等。

  炎亭外海是一道暗坎,阻挡了海舟前行的脚步;同样,炎亭也是一道东海的门户,来自闽东的移民陆续在此上岸。这些移民的家族见此地有山海之利,遂定居于此,以捕鱼为生,煮盐为业,成为盐户,盐亭地名随之而生。

  我与蔡听涛先生从龙港开车到了炎亭,就不在滨海停留,继续向东驶去,往北折,来到一片山麓,这是一片旷地,屋舍俨然,鸡犬相闻。仰望四周,峰峦叠嶂,恍如置身世外桃源。我的脑海中闪出了“循山麓而入,峰峦回抱,不复见海。其中得平地,有田数百亩,二十余家居之,耕焉以给食,有潜光院在焉。潜光院者,明教浮图之宇也。”

  问询所在村民,名之岙底村,我的心跳不禁有些加快。在诗文中隐藏八百多年的风景,就在眼前,与之相印,竟缝合无间,这是何等的有趣。

  这八百年来,山没变,地没变,变得是草木的枯黄,变得是朝代的更替,变得是一代代人的面孔,只不过潜光院却永久的消逝了。

  村民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这位不速之客,当我问他们是否知道潜光院的位置。其中一位中年村民说,我带你去看。他说,经常也有人到这里寻找潜光院和竹西楼。作为本土居民,他熟悉这里一草一木。他把我带到一处排屋后面,背靠着高山,指着一处空地说,这里原来有寺院的遗址,“不可能有其它地方了!”他语气极为肯定。确实这里地势较高,周围有清泉、溪涧和茂密的竹林,符合《竹西楼记》中的记载。

  岁月变迁,江南垟的道观寺院,沉沉浮浮,生生灭灭,何止万千。我所寻找的潜光院,它是一座明教寺院。据文献记载,江南垟寺院与明教有关的有两座,一座是选真寺,一座就是潜光院。选真寺是彭氏家庙,一直由彭氏子孙屡坏屡修,故此得以保留至今,而潜光院带着明教的难解之谜,永久地消失历史的长河。

  可以确定无疑的是,江南垟的摩尼教是从闽东带来的。唐末五代时期,从闽东长溪赤岸迁至江南垟的移民群体中,不乏有摩尼教徒,这些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耕作技术,同时也带来了闽地的风俗和所信仰的宗教,其中就有摩尼教,即明教。

  摩尼教,又作牟尼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三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六世纪传入中土,曾兴盛一时。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亦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从而改称明教。明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故深受压迫的底层民众欢迎,在民间得以秘密流传。

  读过金庸《倚天屠龙记》的人想来不会陌生,张无忌在光明顶力战六大门派,粉碎了成昆的阴谋,挽救了明教。书中描写明教的神秘仪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应陈高所写的明教:“明教之始,相传以为自苏邻国流入中土,瓯闽人多奉之。其徒斋戒持律颇严谨,日一食,昼夜七持呗咏膜拜。”有某些相似之处。

  据传,在炎亭的渔民之中,至今还保存着部分明教风俗。这样的明教居然也曾存在于我们世代居住的家乡江南垟。据彭堡(今金乡彭家堡村)彭氏宗谱记载,始迁祖彭信从闽东长溪迁到江南鹏山里定居,其后在居住地不远处彭家山(即下汤村)建一座明教(又称苏邻国教)寺院——选真寺。元末彭氏后裔彭如山和其孙彭文明合力在原址上扩建,并请名士孔克表撰《选真寺碑记》,此碑一直树在选真寺前,尽管寺院屡圮屡修,而这块古碑居然能保存至今,也算是奇迹,它为后人了解元代摩尼教传播提供了一手实物资料。

  在炎亭也有一座明教的寺院——潜光院,可惜这座的寺院已无迹可寻,所幸陈高曾写了《竹西楼记》一文,为探寻明教在炎亭的活动提供了蛛丝马迹。

  潜光院旁边有一座林木荫蔽的竹西楼。在这大山深处,与海隔离的地方,这座的竹楼是江南垟文人学士常来的雅集的地方。“当山谷之间,下临溪涧,林树环茂。楼之东植竹,其木多松槠桧柏,有泉石烟霞之胜,而独以竹名焉者,盖竹之高标清节,学道者类之,故取以自况云。若章君庆、何君岳、林君齐、郑君弼,咸赋诗以歌咏之。”

  章庆(1265~1330),字于壹,是钱库章均垟人,人们对他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的父亲是章哲却是一代诗赋名家,他以一篇《风潮赋》受上司赏识,章哲是修志名家,编修了永嘉、瑞安、平阳,甚至台州地方志,后来到京城任职,以文出名。章庆家学渊源,曾与东门杨彦宇彼此唱酬,并合著《风月聊吟》《鸥波吟》诸集。章哲编撰各地方史志,章庆是其父得力助手。

  何岳,是将军岭人;林齐是夏泽人,他们与陈高合称“瀛洲三杰”,代表元代江南垟文学最高的水平。

  郑弼,不详,但能与瀛洲三杰来往,当时不俗之辈。

  竹西楼的主人是潜光院的住持石心上人,原名道坚,是一名读书人,“幼读六艺百氏之书,趣淡泊而习高尚,故能不汨于尘俗而逃夫虚空。”读书人看破红尘出家,并不稀奇,但是信奉明教的儒者却不多。在历代的农民造反中,其领袖大多与明教有关,明教以其教义的革命性,而为造反者利用,故明教也素来为朝廷所禁止,明教徒为避朝廷的打压,大多借寺院宫观以栖身。至元代末年,明教已与佛道合流之势,相互影响,并走出了底层,逐渐为士大夫所接受。

  有“孤介之质,清修之操”的石心上人能接受明教,“盖亦托其迹而隐焉者欤?”——是韬光养晦?还是潜隐江湖?这就不得而知了。

  山海之间的炎亭,在其后的明清历史中,是海盗倭寇光顾劫掠的地方,屡遭战争破坏,这座有着明教色彩的潜光院自然不能幸免。

  相对于江南垟千年历史,潜光院的存在不过是昙花一现。可以想见,当虔诚的明教徒移民逃离闽东故乡,跨海而来,经历了九死一生,他们选择在炎亭一带上岸,向着山坳深处奔去,在岙底这个地方,发现一处可堪立足之地,清澈的山泉洗去了一身的疲惫,荒凉的原野将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些移民就将此地认作故乡,定居不走了。他们放下行囊,砍去大片的竹林,芟除杂草蔓藤,扎根斯土,繁衍生息,重建家园,而其信仰的明教也随之安置于此,并杂子孙后代中延续。

  山之外,涛声依旧;山之内,岁月静好!(陈文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4-11-21 18:11 , Processed in 0.1761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