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正值文革刚开始。那年我正好小学毕业,跟随当老师的父母,从瑞安塘下那边的鲍田小学,调到丽岙这边的学校。那时候的老师是经常调动的,我记得小时候就跟我妈调过仙岩.场桥.鲍田等好几个地方。丽岙正处在温州和瑞安中间,有104国道穿过,有山有水,算是个好地方。丽岙小学是由一个祠堂改造的,那时候的乡村学校基本上都是这些祠堂或者其它宫门殿宇改造的,有道是新屋娘娘宫老屋玄坛殿,一点没错。学校的旁边就是一个娘娘宫,里边有一个戏台,四壁墙上画了很多戏曲人物,油漆斑驳。中间一个天井蛮大的,可以站立几百人看戏。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河,叫下呈渎,发源于本地的芙蓉山,联通温瑞塘河,河面大概有五六十米。河边有一棵大榕树,树龄起码有好几百年,估计得七八个人才能合抱,至今还枝繁叶那时候学校停课,老师都去大串联闹革命去了。我们这些半大小孩只好放任自流,自寻其乐,吃了午饭就去河埠头钓虾玩。河水很清,能看到下面的石子。生产队的挖泥船天天在河上挖河泥,有一点点的污泥都给挖走当肥料了。河埠头是用不规则的石块筑成的,中间会形成很多石缝洞穴,正好适合小鱼小虾们栖息生存。我们用一根细铁丝弯成钩状,一支筷子绑上一条线做成钓竿。在钩上串一粒米饭或者虾皮当诱饵,然后趴在地上把钩放在石缝外面不断晃动勾引,一会儿洞里面的虾就会探头探脑出来,先用长长的触须试探一下,然后突然间用两只前螯把鱼饵捧住,贪婪地塞进嘴里,就这样轻易的成了我们的战利品,挺好玩的。小鱼小虾也当不了菜,最后我们都把它放回河里去了。再后来,我们的装备升级了,用一个竹子编的类似于一个大簸箕的器具,上面加上一个长约两米的竹竿和绳子,收放灵活自如,可以扛在肩上到处行走,这个东西我们叫虾扽(dèn)。那时候农村里的河岸上每隔几百米都有一个抽水机的机埠,用来给地里抽水灌溉的。机埠也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所以石缝里就有鱼虾生栖。我们扛着虾扽沿着河边走,见到一个机埠就把虾扽紧贴着边上,使劲往下一摁到底,形成一股强大的水流,把里边的鱼呀虾呀统统冲出来,冲到簸箕篓里。这个方法很不错,一个下午小有收获,回家都会得到大人的赞赏
除了钓虾,钓田鸡也挺有意思。那时候公路旁边都有汽车路渎,就是排水渠。水渠一般有两三米宽,有的会种上茭白。每当夏天的晚上,渠里面蛙声阵阵,此起彼伏,甚是热闹。此时我们几个小朋友就会拿着网兜去钓田鸡。田鸡就是一种大的蛙类,比普通青蛙要大很多,背是黑色的,据说营养价值很高。现在都是养殖的牛蛙,野生的是很少了。钓田鸡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绳子绑在一只活的小青蛙腿上,然后在有田鸡叫的地方牵着小青蛙跳动。田鸡看到小青蛙就会跳上来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家伙笨的很,不会松口,这时候你只要拉上来,用网兜一兜就大功告成了。 回想这些儿时的趣事,都半个多世纪了,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挺有意思的!时代不同了,看现在我的孙辈们,整天埋头在作业堆里,除了手机里的游戏,别的童趣一点都没有,甚是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