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查看: 12165|回复: 0

“包产到户”比小岗村早了22年 “改革手稿”曾深埋菜园待春来

[复制链接]

62

主题

0

回帖

31

积分

嫩笋

积分
31
发表于 2021-7-1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135editor_06120848_60c40472351c820210612084850.jpg
众人祝福戴洁天百岁生日快乐

5965bc7c3cd97e3da8582dbc7c068c98_副本.jpg

瓯海郭溪燎原社史陈列馆

135editor_06120848_60c40472351c820210612084850.jpg
深埋菜园里的珍贵手稿

  65年前,一位书生在温州一个叫燎原社的公社做了件“胆大包天”的事,比安徽小岗村的农民早了22年。他把“改革的火种”埋进菜园,等待“星火再次燎原”的那天。

  如今,他的儿子继承了“改革血脉”,创办了葡萄牙最大的中国小商品市场,他们一家已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活跃终端。从包产到户到市场经济,从温州到世界,父子两代人的路合成了一条“敢为天下先”的历史之线,串联起并不如烟的温州往事。

  包产到户“星火燎原”

  比安徽小岗村早22年

  燎原社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它的社史陈列馆就位于瓯海郭溪老虎山公园内。在馆前平台右侧竖着五块石碑,书刻“敢为天下先”“燎原星火光辉永存”“终成燎原势当忆播火人”“星火燎原真理永存”等字样。这些深深刻入石头中的文字,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斑斑驳驳,也越发显示出燎原社的历史厚重。

  瓯海区中共党史研究会副会长陈安生最近在馆内担任讲解员,他向记者讲述起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改革故事:

  时间追溯到1956年,中国农村正处在合作化运动高潮。这年5月,当时归属永嘉县三溪区雄溪乡的任桥、凰桥、曹埭三个村(今属瓯海区)的农户,办起一个农业高级社“燎原社”。永嘉县委派干部戴洁天任工作队队长,蹲点“燎原片”,指导农村工作。

  结合燎原实际,在时任永嘉县委书记李桂茂、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李云河的支持下,最终,试点提出了“定额到丘、责任到人(户)、三包到队、统一经营”的社员生产责任制,后简称为“包产到户”。

  该做法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户的合作社有1000多个。1957年4月,实行“包产到户”后的第一个丰收季节到来,燎原社85%的农户都增加了收入,单季春粮增产40%。

  先行先试难免碰禁区,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也伴随而来。“包产到户”的实践,持续了10个月,因遭到批判而夭折。

  与其做法类似的是,20多年之后的1978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深埋菜园里的珍贵手稿

  包产到户催生“温州模式”

  “包产到户”做法夭折后,戴洁天被划为右派,并因“首创包产到户”的罪名,判处管制劳动三年。其间,戴洁天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认为“包产到户”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被押回原籍瑞安时,他的行李只有一条薄被,他趁人不注意,暗自将自己写的《燎原社包产到户总结》手稿卷入薄被带走,再找机会用尼龙包住手稿,埋在瑞安一处菜园下,他为此写下“忍将心血埋深土,为待春来化绿茵。”

  这份全国第一个“包产到户”总结,也被称为“全国第一份在集体经济中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系统总结”的珍贵手稿得以保存。

  20多年后,春天终于来了。1979年,戴洁天被平反,被安排到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那份深埋在土壤里的手稿也得以重见天日“化为绿茵”,成为研究温州乃至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材料。戴洁天不服老,他像当年在农村搞调查一样,结合手稿里的研究成果,继续下乡走访,从事起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硏究,后扩大到对经济领域里“温州模式”的研究。

  他的儿子陈坚还帮他把对“包产到户”和温州经济的研究成果汇集成《燎原火种》,并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陈坚带到欧洲,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朋友们。陈坚认为,“包产到户”影响了父亲和自己,甚至还开启了不少温州人的市场之路。戴洁天冒险保存的“火种”,成为众多温州人的指路明灯,至今仍是“温州模式”的光辉注脚。

  回忆起那段岁月,戴洁天表示,燎原社的“包产到户”虽然夭折,但火种没有熄灭,虽然“明包”不行,但温州不少穷则思变的群众开始了“暗包”,成为活跃商品经济、催生“温州模式”的主力军。

  戴洁天认为,由于“包产到户”早,温州一早百早,赢得了改革开放起步的大好时机。这中间,贯穿着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拼搏和勇气。

  正是秉持着这种精神,温州农村改革如火如荼,并成就了和农村息息相关的诸多全国第一:第一座农民城、第一批农村专业市场、第一个私人跨国农业公司、第一个农村合作“三位一体”建设试点县……

  “温州精神”血脉传承

  葡萄牙建起“中国城”

  今年4月,戴洁天迎来自己的百岁生日,生日宴上,戴洁天坐在轮椅上接受众人的祝福。令戴洁天夫妇欣慰的是,“温州精神”的血脉和基因也在他家中传承。

  戴洁天的儿子陈坚放弃了银行的铁饭碗出国创业。他的妻子陈小梅,也跟着儿子下海,老太太手持大哥大、坐着帕萨特,和女儿陈明丽一起四处奔波,组织货源。已离休的戴洁天也曾加入这个家庭创业圈,和妻女一起管理摆放在院子里的商品。

  依托于浙江这个著名的轻工产品制造和流通基地,1993年到2000年期间,陈坚的外贸生意越做越大,并在葡萄牙北部开办了第一家中国人的进出口商贸公司,开始涉足专业市场。

  随着陈坚的生意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葡萄牙华人开始加入其中。2000年,陈坚开始转做专业批发市场,他在葡萄牙的第一个“中国城”开幕;2002年,又在里斯本郊区建了一个“中国城”……

  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年代,陈坚用执着将温商的创业精神带向大洋彼岸;在转型升级的跑道上,他又将“二次创业”的理念撒播于东海之畔,在嘉兴创立平湖国际进口商品城,这个亚洲最大的专业进口商品批发市场,占地1069亩,拥有进口商品近2万种。

  在2018世界温州人大会上,陈坚曾以《唯有创新才有未来》为题发言,自豪地说起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温州考察时对当年“包产到户”创举的赞扬。

  浙江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中国燎原社》也记录了这一天:2005年5月20日,戴洁天接到永嘉县委紧急通知,请他速来向省委领导汇报包产到户经历。

  会议结束时,习近平请戴洁天等同志到门外草地合影留念。习近平说:“1956年那场试验是永嘉县的光荣,也是温州地区与浙江省的光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5-5-19 10:42 , Processed in 0.30022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