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天天一早上起来,就是灰蒙蒙的一片天空,温州人估计都不记得上一次阳光明媚是什么时候了。
淅淅沥沥、哗啦哗啦……传进耳朵里,都带着莫名的几分焦躁。
当然了,如果只是窝在家里舒舒服服躺着,也就“任尔东西南北风”了。
但生活,显然不可能就被这没完没了的雨水给打断。该上班上班,该出远门还是得出远门。
而一说到出远门,温州南站却有个小问题,比这雨水本身还让人烦心。
不知道大家有没这样的感受,只要是去温州南站,每次都是淋着雨进候车大厅的。
机动车的临时下客区与候车大厅门口大概有几十米的路程。在平时,可能也就是闲庭散步。
但一旦遇上这下雨天,就是“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了。
这是前两天,网友在候车大厅门口拍下的场景。
一个个乘客在下了小车后,都得顶风冒雨,艰难前行。
手里只有一把伞的乘客倒还好,勉强可以护得自己周全。
然而大部分出远门的乘客,手里都是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来的。
他们可就惨了,小小的雨伞,想遮挡住所有的风雨显然是不现实的。他们是顾左不能顾右,行李和人反正得湿一个,要么干脆两个都湿。
更别说,一手雨伞,一手行李,沉重的负担,让你想走快点都不成。
真走快了,还得担心路上的各种积水,一不小心,一脚下去就是一次“透心凉”。
“看看这些乘客,要么不管不顾,大开大合,冒雨狂奔→落汤鸡;
要么小心翼翼,惦着脚尖,蜻蜓点水→落汤鸡X2。
再要么动静结合,大胆迈步,小心躲避→落汤鸡X3 ……
总之,任你百般招式,在这短短几十米的路程里,都能记录下你最狼狈、最窘迫的一面。
大人小孩老人,老板上班族学生……一视同仁,都先淋一身。
这样的待“客”之道,实在不知道人说什么好了。
前两天,我们在抖音号@温州百晓在线里也说过,温州好歹也是浙江三大核心城市之一,动车南站也是目前进出温州客流量最大的公共交通场所。
这样糟糕的出行体验,跟拥有这样规模客流量的动车站,真的能相配吗?
就算不提已经“受伤”了很久的温州本地人,每天几万的来客,天南地北,五湖四海,汇聚在这里。南站本身就是温州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结果他们看见的,显然不会是好的一面。
有网友就说了,这么大一个动车站,为什么连个风雨连廊都没有,得让客人“狂奔”进站?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又体现在哪里?
当然,关于风雨连廊这点,事后也有一名网友留言解释说:
““温州南站之所以不增加风雨连廊,是因为有相关指示,不加盖玻璃顶。其实全国其他地方的交通枢纽也同样如此,第二层的平台基本是没有顶的。”
至于淋雨问题,他指出:“下雨天其实是可以从地下一层进入候车大厅的。”
对于他的前半段话,我们目前还未求证过。未知全貌,因此就不予置评了。
而他的后半段话,实际上确实是可行的。有几个网友也提到了这点:下雨天车可以从地下停车场进入,在地下停车场下车就淋不到雨了。
不过,这虽然也算是一个解决方案,但很多温州本地人都不一定能知道这点,大部分的游客对于动车站的构造是不熟悉的。
而且,这个方法显然也不适合推广,大家都一窝蜂往地下停车场挤,到时候可能还会更加的麻烦。
不说“治本”了,“治标”这也未必就是个最优解。
2008年的10月,温州南站开工,时称温州新客站;
2009年9月22日,车站正式定名为温州南站;
同月的28日,伴随着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通车,温州南站正式开通运营。
如今一晃,10多年的时间也过来了。
在这10多年的岁月里,有多少个风风雨雨的日子,乘客们是像这几天一样,冒着风雨狼狈进站的呢?
就算根据规定,不能加盖豪华美观的风雨连廊,是否真的就没有其他的折中之策,给行人避避雨?
之前,广西桂平的桂平站,曾经也有过相似的问题,一到下雨天,进站的人狼狈,出站的人忙着躲雨,挤在门口。
后来,桂平站就在站口地方设置了遮雨棚,完美解决了乘客淋雨、暴晒的问题。
桂平站
这说明,事在人为,真的有心,总是能够办成的。
作为温州人,我们都是希望温州能更好。我们为杭温高铁的即将开通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为温州这几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对于这样不经意的角落里,温州城市存在的“小伤疤”,我们难过,但却不会沮丧。
我们相信着,总有一天它们都会被抹平抹去。
“潮起瓯江,峰回雁荡”,更加完美、更加人性化的温州,值得我们共同去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