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南委员会是浙南游击队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后成立的在特殊环境下的一个地区党组织,从1932年成立到1937年并入中共浙南特委止,存续了6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领导当地的革命运动,还帮助粟裕领导的红军挺进师与党中央取得联系,为浙南地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931年下半年,中共温州中心县委主要领导人王国桢被捕牺牲,瑞安县委、乐清区委、温州中心县委和平阳县委相继解体,浙南革命陷入低潮,与上级党组织又失联。困顿之际,原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员叶廷鹏等人仍矢志不渝,坚持革命斗争,并积极发展党组织。
图为中共浙南委员会旧址
1932年2月5日,叶廷鹏、陈卓如、徐岩夏、黄先河、陈阜5人,在平阳麻步渔塘岭门头陈阜家中召开秘密会议。经讨论研究,决定成立中共浙南委员会,推选叶廷鹏为书记,陈卓如、徐岩夏、黄先河、陈阜为委员。同时建立浙南红军游击队,推选陈卓如为指挥,队员有黄先河、徐岩夏等人。

图为浙南红军游击队成立遗址
中共浙南委员会成立后,浙南革命局面迅速打开。平阳和瑞安成立两个县委、9个区委、58个党支部,发展党员500多人;永嘉恢复建立永强区委;温州城区建立印刷业、伞业、青年等党支部;玉环、乐清等地也积极发展党员,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依靠和组织群众,瑞安、平阳边界开辟了一块纵横几十里的游击根据地。平瑞游击区的开辟,使平阳革命中心顺利实现了从东部平原向西部山区的战略转移,同时在客观上也为后来的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从闽浙边区向平瑞边地区转移准备了落脚点,为抗战初期浙江红军北上抗日准备了出征地,为抗战前期的中共浙江省委领导抗战准备了大本营。
中共浙南委员会和浙南红军游击队成立后,将陈阜在渔塘创办的一所小学,作为浙南委员会在北港、南港地区新的交通联络站。叶廷鹏、陈阜、徐岩夏等人依托渔塘小学,领导开展革命活动。黄河则奉命前往凤林,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凤林小学开展地下工作,开辟新根据地。在这段时间里,浙南红军游击队在渔塘、塘北、沿口、大岙底、下庄等地建立了农会组织,多次取得攻击国民党反动统治当局的胜利。

1941年11月5日,叶廷鹏在万全迎学洋被国民党顽固逮捕,备受酷刑,11日被杀害于平阳水头。图为位于平阳县郑楼镇林步桥村的叶廷鹏烈士纪念室。
1937年3月,刘英率领临时省委机关和教导队转移到平阳北港老区,与中共浙南特委、浙南红军游击队会合。叶廷鹏主动提出将中共浙南委员会及浙南红军游击队归属于临时省委、省军区领导,至此,中共浙南委员会并入浙南特委,平阳革命区域正式成为浙南游击根据地的组成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