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1日,《中国应急管理报》六版刊发报道《浙江乐清 当好“排头兵” 筑牢“安全堤”》。全文如下:
随着汛期的到来,浙江省乐清市应急管理局提前谋划部署,全力做好防汛防台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围绕以防促安、以保促稳、以技强基等方面,打好“准备仗”。
工作人员检查应急物资 以防促安,打好“准备仗”
“这里的大坝部分存在沉降现象,另外山塘的溢洪堤未按照标准建设,需要重新提升改造。”近日,乐清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袁纲建来到智仁乡,查看大台门山塘工程。该工程拥有60多年的历史,总库容9.39万立方米,三面环山,入口处设立了古木凉亭、斜墙坝、石栏杆,不仅起到泄洪蓄洪的作用,还成为游客的“打卡”地。
大台门山塘工程是乐清山塘水库标准化建设的缩影。目前,该市已创建标准化水库19座、标准化山塘6座。 乐清地处浙江沿海,台风、暴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该市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多达188处,山洪高危区达54处,在北部山区,防范任务更重。每年汛期前,相关乡镇(街道)、职能部门都会对高危区内的常住人口进行再排摸,在降雨达到预警指标后,组织村级责任人对危险区内人员进行转移。 今年以来,该市各乡镇(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已对各自分管的地质灾害区域进行了全面自查,市防指对排查的隐患要求及时整改治理,并根据时间节点进行督促、督办。 以保促稳,当好“排头兵”
折叠脸盆、牙刷牙膏、拖鞋毛巾、防潮垫……在乐成街道景北社区避灾安置场所,各类救灾物资应有尽有,摆放整齐,确保防汛救灾需求;水陆两栖车、冲锋舟、卫星电话……大荆镇作为乐清北部山区前线指挥中心,不仅配置了防汛物资,还为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关设备,以提高发生洪涝时的应急救援能力。
“每年汛期,我们会要求灾害信息员对每个避灾安置场所的物品进行逐一清点整理,在台风到来前保证按照安置人数的30%配置到位。”乐清市应急管理局减灾救灾科科长林时松说,目前该市已建成避灾安置场所355个,可容纳5.8万人避灾,各避灾安置场所共配备卫星电话110台、应急发电机540台、排水泵555台、冲锋舟和挖掘机等大型抢险设备70台(套)。 在蒲岐镇蒲江路的乐清市应急物资储备库内,防汛、防疫、防灾等应急物资充足,且分类摆放。该储备库占地面积3911.8平方米,包括3个仓库和1个办公区,储备的应急物资总价值达300多万元。林时松表示,除了强化应急物资储备、确保防汛救灾需求外,灾害信息员会在台风登陆前1个小时内启动报灾、核灾程序,迅速行动、精准施策,做好灾民安置和保障工作,特别是针对有困难群众受灾情况开展救灾专项行动,做到临汛有防、抢而有序、有备无患。据悉,乐清市现有700多名灾害信息员,覆盖全市各个村(社区),承担了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接收和传递、灾情信息收集和报告、灾害应急救助、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等任务,可谓基层防灾减灾的“排头兵”,更是确保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的关键力量。 以技强基,筑牢“安全堤”
去年8月份以来,乐清市514个村(社区)的848个应急广播建设点投入使用。这些“小喇叭”不仅让老百姓快速得知防汛救灾紧急消息,还是实现精准动员的重要设施。
随着数字化应用越来越普遍,智能防汛正逐渐成为主流。“目前我们市各乡镇(街道)都在导入转移人员信息,完善网络数据,特别是随着基层换届,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撤扩并,基层责任人和行政区划变动大,基层防汛防台体系也及时作了调整。”乐清市应急管理局负责应急保障的工作人员边介绍,边打开浙江省基层防汛防台应用平台。在该平台上,组织机构、网格、转移人员、防汛防台形势图、浙江安全码等10余个栏目,一目了然,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提供了技术保障,有利于实现“乡自为战、村自为战”的目标,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以来,乐清市利用具有应用空间地理大数据、政务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防汛防台平台,为汛期预测预警、人员转移等提供了可视化、高可用性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