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一个听了让人顿生敬畏的名词,随着怒吼乌江边的刀光剑影,满脸风尘的战士心中的无限感伤,从一代英雄喉头喷出的殷红的血,永远封存进了楚汉历史之河……… 随着当年的一句“彼可取而代也”。人们渐渐了解了这位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江东子弟——项羽。破釜沉舟的计谋、巨鹿之战的胜利,将霸王的英雄气概展现到了颠峰的状态,霸王的将帅神威让诸侯将士皆臣服于他。 世人只道项羽霸王,却不知道他还只是个血气方刚的少年郎。 在那个“成为王侯,败为寇贼”的年代里,人们对项羽仍饱含深情。 因为普通,所以共鸣。因为血性,所以亲切。 王立群先生说过:“项羽的血性,项羽的柔情,让人挥之不去,咏之不足。”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之歌,悲戚戚,慨万千,恍若昨日,余音不绝耳。 “籍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这是“初识”项羽给人留下的印象。 世人给项羽下的定义,做的阐释不一而足,妍媸拼凑。 不知曾英姿飒爽,雄姿灼烁的西楚霸王,是否能感应到来自异时空的袅袅回音。 司马迁说:“(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夜,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了极其高度的评价;还有一种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 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