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日前与温州新闻网荷静做温州网20周年“触网生活”访谈直播,聊到温网早期给我开了个“马津龙文集”专栏。现在搜索不到了,不过我复制的网页在电脑上还能打开。下面是其中的《2001温州年度经济人物》。 2001温州年度经济人物 编者按:《2001温州年度经济人物》发表于2002年第1、2期(合刊)《温州人》杂志。 马津龙作为2001温州年度经济人物,是在他激流勇退之后评出的。马津龙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各种约束条件下的机会选择的学科。从个人的选择来看,马津龙对经济学确实是身体力行,无论是以往的全身心投入还是目前的退居“二线”。张潮认为,“十岁为神童,二十、三十为才子,四十、五十为名臣,六十为神仙,可谓全人”。不管50岁之前是不是神童、才子或名臣,鼓励领导干部主动退出的政策使他在50出头当起了优哉游哉的“神仙”。美国作家洛根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大目标:第一,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第二,享有你得到的东西。只有最聪明的人才能实现第二个目标。”比马津龙“得到”的多得多的大有人在,但比马津龙善于“享有”得到的东西的人却不多。 2001年,某报曾以《不快乐的马津龙》为题对马津龙作过报道。其实,马津龙这些年始终是在忙得不亦“乐”乎中渡过的,2001年更是如此。 年初,他结束了应日本几所大学邀请在神户大学的演讲回国。年底,他又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在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的培训班,顺便周游了大半个美国。几年前,他曾应邀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讲演过,但那次基本上只是匆匆讲一场就回国。 温州人说温州改革是被逼出来的,马津龙说他关于经济改革的文章也是在压力下被逼出来的。这些年改革的压力相对小了,他的文章也少了。但2001年他还是在人民日报社的《中国经济快讯》、国务院体改办的《经济管理文摘》,以及《21世纪经济报道》、《决策咨询》、《学习月刊》、《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企业导报》、《江南论坛》、《浙江经济》等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舞文弄墨少了,但摇唇鼓舌却有增无减。最近出版的新华社两位记者写的《温州悬念》一书中有专门描写马津龙的题为“‘说话’最多的人”的一节。一年里,马津龙要对上百批来温考察的国内外客人介绍温州经验,要接受包括中央电视台等各种媒体的采访,还经常应邀赴各地演讲。去年,他先后到自贡、无锡、福州、济南、武汉、济宁、福鼎、泰州、南京、呼和浩特和上海等10余个城市作过演讲,空中行程数万公里。 使一些不了解马津龙的人不可理喻的是他的激流勇退。去年底,市委批准了他辞去政研室主任改任调研员的要求。但他的朋友基本上都认为这是他的理性选择。马津龙是研究经济学的,而经济学在他认为是一门研究人们在各种约束条件下的机会选择的学科。在他的约束条件中,多年来忙碌着的那些工作应有所减少但不愿放弃,长期稀缺的闲暇希望渐渐地有所增加。于是,52岁的他选择了退“二线”。他显然在追求闲暇,追求多年烦忙之后的闲暇。他认为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第三代那种闲散的知识分子精神生活即使不是一生的最佳选择,也是人生中年之后的理想选择。同样,德国作家伯尔著名的微型小说《优哉游哉》中“游客”对人生晚年的优哉游哉的选择,他认为是正确的选择。他以亚里斯多德所说的“闲暇乃是全部行为之首要”、席勒所说的“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以及马克思所说的“闲暇时间是共产主义社会中一个很重要的财富标志”来解释自己中年之后的选择。尽管现在读诗的人已经越来越少,马津龙吟诵起李清照的“枕上诗书闲处好”,荷尔德林的“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或者瓦莱里的“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一番深思,/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这些与他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句来,几乎是如痴如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