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716|回复: 1

别人撤,我们上!揭秘温州这群现实版“拆弹专家”

[复制链接]

71

主题

0

回帖

46

积分

嫩笋

积分
46
发表于 2021-1-12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戴上防爆头盔的那一刹那,世界安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心跳声。穿上重达70斤的防爆服,进入警戒线内,孤身一人走向爆炸物,身后是上百双焦灼的眼睛……18年里,这样的场景,在汪海峰的从业生涯中,上演了数十次。
汪海峰,温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大队长,从事排爆专业已有18年,是这一行里的“老资格”了。他所在的大队有一支10人组成的排爆小组,这也是温州唯一的一支排爆队伍。
在公安系统中,排爆是最危险的警种之一。在每个出现疑似爆炸物品的现场,在其他人都撤离远去时,只有他们,逆流而上,用智慧与未曾谋面的罪犯较量,用胆量与死神博弈。1月7日,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前,记者走进温州特警支队一大队,揭秘这群游走在危险边缘的“拆弹专家”。
zHGeJtm4994TM888.jpg 排爆手们在训练营训练。通讯员 金荣城 摄
留给他们的机会永远只有一次
成为一个排爆手,是汪海峰意料之外的事情。
2002年,24岁的汪海峰刚进入警队便被分配成为一名排爆手。汪海峰说,刚一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五味杂陈。“小时候玩鞭炮曾炸伤过手,知道这东西的厉害,而现在要直面炸弹,心里难免发怵。”汪海峰说。
这话倒是不假。当年,排爆还没有高精尖的器材,拆弹用的刀、剪、钳,跟修车的一样。在汪海峰的回忆中,老一辈排爆手戴着一个钢盔就上场了。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他一直没有向他们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直到2008年,父母在新闻报道上看了汪海峰的身影,才真正了解到他的工作内容。
在排爆手的世界里,每一个疑似爆炸物,都是一个未知数,而留给排爆手的机会永远只有一次。这些年,许多“仅此一次”的经历,汪海峰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入警后不久的一个上午,在温州某地的一间简易出租房内,传出了一阵爆炸声。汪海峰接到一则警报:有一男子自制炸弹,在制作过程中,不慎发生爆炸,该男子炸毁眼睛,并遗留爆炸物成品一个,要求排爆队员前往处置。
接警后,汪海峰随同排爆队员迅速到达现场。那是一个老旧的出租房,案发地在4楼,由于房屋面积狭窄,房间间隔密集,车辆无法驶入,不便对爆炸物进行长距离转移。汪海峰决定将所有人员撤离涉爆现场,只身一人前往处置。“那时候只穿了一件搜爆服,防护等级低。”汪海峰说,经过仔细研判后,他决定对爆炸物进行手工拆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说不紧张是假的。“印象中过了很久很久,才将爆炸物进行有效分离,消除了安全隐患。”汪海峰说。
QfY77ssPIWZZ17Fy.jpg 排爆队员为张婷穿排爆服。通讯员 金荣城 摄
排爆,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排爆是一个实战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警种。汪海峰是队里的“老师傅”,现在排爆队伍里的学员都是他亲手调教出来的。其中,90后“软妹子”张婷是他唯一的女徒弟。
初次见到张婷,女孩白白净净,笑容甜美,很难将她与排爆这样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从警校毕业后,张婷在特警支队负责内勤工作,多才多艺的她是局里的文艺骨干。
因为要负责宣传,需要熟悉各大队的专业,支队领导便派她去各大队轮番实践训练。等到排爆部队训练结束,她却向队里提交了申请,决定留下来,成为一名排爆手。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张婷说,是一次涉爆现场的处置经历吸引了她。
那是2016年的夏天,排爆队员接到一则警情:温州某地发现疑似爆炸物。“虽然平时训练涉及方方面面的情况,但是到了现场,那种紧张的气氛是前所未有的。”张婷说,她看着排爆队员们将疑似爆炸物进行转移、拆除,历经4个小时,终于将安全隐患消除,那一刻,胜利的喜悦涌上心头,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感动。“大概我一直以来都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这次现场经历给了我满满的成就感。”张婷决定,要留在这支队伍中。
排爆,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队。离了任何一个人,工作都难以进行。
作为排爆手,张婷负责队里的技术支持,包括对疑似爆炸物的判断、排爆现场的仪器支持等工作。队里一台拥有一米多长“手臂”,灵活精巧“手指”的“F6A”机器人是她的“战友”。“别看它长得像个大型玩具,操作起来可不容易上手。”指着自己的“战友”,张婷介绍道,排爆机器人主要用于转移可疑爆炸物品,并有与它配合的X射线检测装置对可疑爆炸物进行检查扫描。“要练到用它夹鸡蛋不碎,才算是真正上手。”
g7ffsNLiw46I5JnN.jpg 排爆手正在开展排爆专业训练。通讯员 金荣城 摄
艰苦训练只为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有人说,指尖与爆炸物的距离,就是生死界限。
所有排爆手要经历一年以上的基础科目训练,才能参与涉爆现场的处置。一身70多斤的排爆服,便是队员们最好的训练器械。穿上以后从最简单的跪姿、卧姿开始进行负重训练。慢慢再进行耐力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800米长跑,无间隙地开始“穿针引线”的训练……尽管大汗淋漓,手上的活儿还是不能有半点马虎,练的就是排爆手在体力透支时还要准确完成精细动作。
近些年来,社会治安越来越好,涉爆现场也越来越少了,但所有的排爆手必须时刻紧绷一根线,不能在关键时刻,手却“生”了。没有涉爆现场,汪海峰便为队员们设置现场。在张婷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排爆工作室,在陈列柜上,罗列着不同的爆炸装置。“这都是我们平时自己做的,用蜂鸣器或是灯泡取代雷管和炸药,爆炸装置设计得越复杂越好,再分两组进行对抗,拆除对方设计的装置。”张婷介绍道,平时大伙也会在爆炸装置内放一些安全剂量之内的爆炸物,“真枪实弹”地练胆。
排爆工作最大的困难和风险在于无法预知性。作为高危职业,时至今日,队里的排爆手们连买保险都是头等难事。每个排爆手在上场前,都有一些自己的“小习惯”。有人会在出门前留张照片、有人会写一封遗书、有人会在上场前录一段话或视频……“现在每年,队里都会一起留一张合影。”汪海峰说,排爆队里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感情成了队员们最好的黏合剂。
在涉爆现场,不光是老百姓,就连其他警察也都得往后撤,只有排爆队员,提着装备,逆流而上,保持镇定完成任务。怕么?怕。上么?上!“别人撤,我们上,这是职责所在。等我们排除了爆炸物,出来说没事了,撤离的群众发自内心地鼓掌,那一刻挺骄傲的。”汪海峰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4-6-24 02:26 , Processed in 0.1030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