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泰顺交警接到杨家岭隧道内两车轻微追尾报警后,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将隧道顶部轨道上的“隧道智能警察”定点至事故现场,完成拍照取证,随后通知车辆驾驶员离开,整个处理过程不到10分钟。这一全国首创的“隧道智能警察”,也是泰顺“智慧交管”创新改革带来的惠民成效。
山城泰顺境内路段往往依山就势,或临水临崖,或山高坡陡,穿行在省道公路上,既是一步一景的旅途,又潜藏着长下坡、长隧道、多急弯、多雨雾等“两长两多”道路隐患。面对这一交管痛点,近年来,泰顺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通过深入分析,找准事故暴露出的隐患问题,结合“智慧交管”创新改革,在全国首创“隧道智能警察”,在全省首创急弯智能传感系统,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化山区道路事故预防新模式。在全县推广后,交通事故亡人数较治理前年均减少13人,同比下降43.3%。现在,这一系统已在全省、全市推广。
泰顺县城全景图。
3.3公里长隧道内
全国首创“隧道智能警察”
山城泰顺,共有隧道25座,其中,里程最长的杨家岭隧道达3.3公里。“隧道事故九成以上是超车引起,而一旦发生事故后,等待处置过程中还易导致隧道拥堵和发生二次事故的可能。”事故处理中队中队长翁碎汉表示,隧道已成为交通事故的高发区。
为引导司机在隧道内文明行车,此前,泰顺已试点在隧道内实施语音播报,并设置监控拍照点,派驻人员蹲点执法等。秩序中队副中队长林光岁分析后发现,熟路的司机,存在只在固定抓拍地点按章行驶的侥幸心理;而派驻人员执勤,不仅人力成本高,还面临隧道内空气质量不适宜长期作业的问题。
后来,受杭州隧道轨道机器人的启发,该县创新研发了集“智能监拍、智能指挥、智能预警”等功能的隧道智能警察。2019年8月,这位全国首创的“隧道智能警察”,已入驻杨家岭隧道24小时“值守”,并实时将交通违法信息显示在隧道口LED屏上。当突发事故时,交警可通过远程操作查看现场。当车流量达一定峰值,会对过往车辆进行声光警示,提醒降速行驶。
自投用以来,杨家岭隧道内车辆守法率从75%提升至98%,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42%。目前,隧道智能警察已被纳入泰顺十大民生项目,并进行专利申报。
13.6公里长下坡
探索系统化“人防”整治
从228省道泰顺去往景宁方向,有处极险路段,连续长下坡路段达13.6公里,路侧深渊落差最大达200余米。
2013年以来,该路段发生多起亡人事故,其中大型货车刹车缺水失灵引发事故占比高达7成,被挂牌为“省级事故整治点”。此后,该县逐步探索设卡口预警、提供加水等“人防”方式整治。
为实现对事故的事前有效控制,2016年,泰顺运用大数据智能运算,确定道路交通敏感部位和重点时段,提出“前端预警、云端监测、临界干预”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比如,在距离长下坡路段2公里沿线设3处“电子侦察哨”及标示牌,通过图案警示,配合隧道语音系统,给驾驶员打好预防针;在长下坡路段起点,建设服务站为大型货车免费加水并给予安全提醒,日均劝导货车200余辆。同时,在地图导航中添加智能语音提醒功能,在事故黑点运用文字爆闪灯、防撞墩等措施。
经综合治理,如今该路段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80%,已是亡人事故“零”发生的“放心路”。
多雨雾、多急弯
投用急弯智能传感系统
都说“高山雨雾出好茶”,但对泰顺山区高海拔路段而言,雨雾“堵”路,严重影响车辆驾驶员视线,成为山区安全出行隐患之一。
为此,泰顺结合黄色穿透性较强的实际,在全县19公里多雨雾路段,每间隔20米在护栏上加装一条长度1.5米的黄闪防雾灯带。同时,联合交通部门在331省道富垟隧道口等多雨雾路段开展常态化巡逻,增设25处警示牌及显示屏,提前告知驾驶人雨雾多发路段里程及行车注意事项。
针对“多急弯”事故防控难题,泰顺在全省首创具有“会车预警、超速提醒、安全宣传”等3个核心功能的急弯智能传感系统,可对弯道两端500米范围内的机动车提前预警。经二次改造后,将地磁传感升级为雷达感应,增添语音播报,使提示信息更加醒目直观。
目前,泰顺已建成9套弯道超车抓拍系统,自2019年9月25日运行以来,已抓拍弯道超车2420起,弯道交通事故同比下降33.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