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中国知识分子政策与现状,当然不能绕过毛泽东与鲁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从1942年的延安整风开始,毛把中国知识分子带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他发明了一个独有的办法对付知识分子:以人为的阶级划分把中国知识分子置于工人、农民、士兵等所有的“劳动人民”之下,然后他自己就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所有的劳动人民。从那以后,原本来自中国工农商兵等阶层的有点知识的人竟然莫名其妙地和其他的阶层都对立起来了,多读了几本书,倒成了地位低下与被改造的原因。毛泽东也隔三差五地以“劳动人民”的名义把知识分子折辱一番。
在毛泽东当权的年代,知识分子的骨头被打断和弄软的同时,一个“硬骨头”的鲁迅却被他树立为旗帜,这实在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双重的讽刺与折磨。毛泽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鲁迅的主要精神是对当权者的批判精神,可毛泽东的延安整风却正是对付那些批评当权者的知识分子。1949年后,他也从来不放过对当权者进行批评的知识分子。毛泽东借用的是鲁迅当时的做法:对当权者——国民党的批评,却小心地回避了鲁迅的精神:批评任何当权者的知识分子精神。
鲁迅还有一个主要精神是他敢于揭露中国人的愚昧与落后。如果我们去统计一下鲁迅全集,会发现暴露中国人(大多是底层民众)愚昧落后的文字一点也不少于批评当权者的。我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例如阿Q、祥林嫂等,都属于这类。可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确立的文艺方针,却恰恰与鲁迅这种直面黑暗的精神背道而驰。鲁迅认为中国民众愚昧,毛泽东却对这种愚昧大加赞赏并继续利用,使之更加愚昧。1949之后三十年的所有文艺作品,有两个东西是只能歌颂的:毛泽东与“劳动人民”。而为数不少的“劳动人民”,正是在这种歌颂的忽悠中,感觉到当家做主的快乐,结果,活活饿死也仍然心满意足,有些至今还在怀念那个愚弄了他们的伟大领袖。可惜,鲁迅是没有福气见识到这种新时代的阿Q了。
鲁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一边痛批当权者,一边却深入揭露国人的愚昧,他不屈从当权者,却也不媚俗,不迎合大众。读了鲁迅,你会知道,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统治者凶残,更是因为被统治者的愚昧无知。这两点却都是毛泽东忌讳的,可他依然要树鲁迅为知识分子的旗帜。原因很简单,鲁迅也有致命弱点:那就是他所有的文章都是毫无留情的揭露与批判,几乎没有几篇是具有建设性意见的。
与同代的知识分子相比,鲁迅看穿中国历史、看透人性,入木三分,无人能及,然而,他对世界格局与人类的未来,却显示出少有的近视。翻阅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不用说胡适之类的,即便那些才华与文笔都比他差了几个等次的,几乎都会或多或少提到世界民主之大趋势与中国的前途,可鲁迅却完全无知的样子,在那么厚厚的十几本著作中,甚少提到,语焉不详。
作为一个杂文家(正如当今的网络写手一样),讽刺、批判与暴露黑暗可以让你立于不败之地,增加点击率,赢得名声,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以批判留名青史的文人都属于这一类。可是比批评更难的却是建设与建树的思想。对囿于历史的中国古代文人,我们不应该求全责备,但鲁迅的时代已经不同了,那是黑暗与光明交锋的时代。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但要直面黑暗,更应该看到光明。
无论如何,鲁迅死了。而他只批判前朝当权者和民众,没有任何对未来制度构想与建设意见的“干净文字”,正是当朝天子最喜欢的——因为,同鲁迅一样,他们并不忌惮黑暗,却害怕光明。
毛泽东从1942年开始确立并靠屡次运动完善起来的知识分子政策就是以批判知识分子代替知识分子的批判:让知识分子既不敢批评当权者,也不能批评“民众”。他当政的几十年里,知识分子除了自我批评之外,就是互相批判。而正是从1942年开始,在这个国家里,批判知识分子逐渐变成一种政治正确,一种时髦。
鲁迅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则是:不但要批判当权者,还要时刻保持对愚民和人性的警觉。对当今的知识分子来说,继承鲁迅显然不够,还要发扬和超越鲁迅。发扬他直面黑暗的精神,超越他笔下的黑暗世界,义无反顾地追逐光明,重拾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人性的信心,以及对民主、自由和法治的新制度的追求……
杨恒均 《论知识分子》系列之二 2010-06-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