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028|回复: 0

张文宏读小学的那条街上,出了三家教育望族!张家陈杲家,还有一门5博士的蔡家

[复制链接]

732

主题

0

回帖

352

积分

老蟹

积分
352
发表于 2021-5-11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QQ浏览器截图20210511190451.png

图片来源:云江翼


温州瑞安安阳镇老城区,丰湖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丰湖街依湖而建,已历经上百年风雨,街巷狭小,古色古香,曾是瑞安城区的繁华所在。


丰湖街上一幢老房子,曾住着蔡笑晚一家人,蔡家一门出了5位博士1位硕士,最小的女儿蔡天西被誉为华人女天才。


自蔡家沿着丰湖街往西不到500米,是前段时间刷屏的年轻科学家陈杲的老家。


陈杲与沃尔夫奖得主沙利文教授合影。


从陈杲家再向西行390米左右,范大桥街上,坐落着硬核医生张文宏小时候读过的小学。


一条小小的街道,三家教育“望族”,孕育了一批精英!令人叹服的,还有“天才”背后的家庭教育。


华人女天才蔡天西


五一期间,瑞安市举行了“百名博士家乡行”活动。包括张文宏张文宇兄弟俩,还有陈杲等125名瑞安籍博士赶回家乡,参加系列学术活动。

   

5月2日上午,“百名博士家乡行”活动主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陈杲作为嘉宾第一个上台发言。

   

今年年初,26岁瑞安籍数学家陈杲的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在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在线发表,引发国际数学界的关注。这位年轻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也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

   

在网友们感叹“学霸的人生犹如开挂”时,陈杲的爸爸,知名家庭教育家陈钱林先生告诉快报记者,在老家瑞安,有一个蔡姓家庭,6名子女中,5人是博士,1人是硕士。“我们两家住在一条街上,相隔不到500米。”

   

“蔡家精英一直是陈杲姐弟俩从小的榜样。”陈爸爸说,其中最厉害的,要数蔡家老六蔡天西。

   

蔡天西14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8岁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0岁获得美国颁发的罗伯特·里得奖,22岁获国际生物统计学协会颁发的极大成就“半参数随机”奖,同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8岁时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30多岁时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兼任学术刊物《Referee for professional journals》审稿人,美国卫生学院研究基金会、香港研究基金会外部审稿人,在国际上有着“华人女天才”的美誉。

   

她的人生经历,同样会让大家感慨:这简直就是开挂!



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


蔡天西出生于1977年6月,父亲是瑞安当地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蔡家兄弟姐妹6人,蔡天西最小。

   

早年,蔡笑晚先生是当地一家诊所的医生,尽管医术小有名气,但生活仍旧贫寒,一家八口挤在仅16平方米的老屋里生活。

   

房子小而破旧,漏风漏雨是经常的事儿,睡觉打地铺也是家常便饭。

   

不过,即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作为父亲的蔡笑晚对子女的教育却有自己的想法。蔡天西的5位哥哥都成绩优秀,是学校的尖子生,家里学习氛围很浓厚,这也影响着年纪小小却聪颖好学的蔡天西。

   

蔡天西4岁那年,蔡爸爸和蔡妈妈做了一个决定,送她上学。不过,上的是幼儿班。

   

在幼儿班,蔡天西坐了一天,就不想再去了,她觉得幼儿班里的东西实在太过小儿科。

   

蔡爸爸和蔡妈妈再一合计,那就直接送去上小学吧。

   

就这样,蔡天西坐进了小学教室,成了瑞安年纪最小的小学生。

   

蔡天西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9岁那年还获得了瑞安市数学竞赛一等奖。不仅如此,她还靠自学,在10岁那年,提前小学“毕业”,跳级到了初中二年级。

   

1991年,14岁的蔡天西从苏州中学科少班毕业后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

   

中科大少年班,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少年。而在这样的群体中,蔡天西依旧脱颖而出,成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逆天的读博经历


1995年,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哥伦比亚等美国的18所名牌大学给蔡天西发来了录取通知书,这一年她18岁,刚刚从中科大毕业。

   

蔡天西的理想在数学,她选择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应用数学博士。她认为新的学习阶段给她带来很多有趣的挑战,但仅用一年时间,她就完成了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业。

   

到美国的第二年,她进入哈佛大学,开始攻读哈佛统计学博士学位。1997年,20岁的蔡天西因为在统计学研究上有特殊进展获得极大成就,被授予哈佛大学生物统计专业的最高奖项——罗伯特·里得奖。

   

“我要站在生物统计学的研究前沿,为生物医学界开创一个新天地。”获奖时,她立下誓言。

   

其间,她在应用数学上还有一项重要的成果。

   

她认为万物有数学,提出了“参数随机模型”,用来检测实际问题中的方差问题。为了检测这个模型的准确性,她开始利用图解的数学思维,通过随机路径,最后出乎意料地得出了一个半随机参数。

   

1999年,22岁的蔡天西提出了“半参数随机模型”的概念,在国际生物统计学协会上受领了“半参数随机奖”。这年6月,她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相比正常毕业时间提前了两年。

   

毕业后的蔡天西,在华盛顿大学担任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兼教授。

   

26岁时,蔡天西受哈佛大学聘请,成为了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教授。

   

2004年,28岁,她兼任哈佛的博士生导师,她的博士生比她大了整整12岁。

   

2006年,蔡天西在30岁的年纪被聘任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

   

如今,已然是哈佛大学的正教授兼博士生导师的蔡天西,不仅仅在培养学生方面成绩斐然,在生物医学统计学的课题研究方面也多有成就。


关于家庭教育

两位“牛爸”这样说


无论是皆为博士的陈杲姐弟,还是五博士一硕士的蔡天西兄妹,他们的学霸成长之路,背后都离不开懂得教育子女的父母。

   

陈钱林和蔡笑晚两位“牛爸”,都是国内著名的家庭教育家。

   

蔡笑晚的6名子女,长子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36岁即成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还担任美国国家基金会的论文审查工作,2008年荣获世界统计学“诺贝尔奖”——“考普斯总统奖”;

   

次子蔡天武,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岁时考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主办的CASPEA留美博士班,25岁获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华尔街基金管理经理,曾在美国最大的、素有“金融界哈佛”之称的美国高盛公司出任副总裁,现任纽约自己经营公司;

   

三子蔡天思,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国内开办实业;

   

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正在上海创办私立医院;

   

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在银行工作;

   

女儿蔡天西,30岁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一门5博士1硕士。蔡笑晚一家人


陈钱林说,陈蔡两家在瑞安的老屋,相距不过500米。他和蔡笑晚老先生亦是忘年之交,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很多共同话题,经常交流教育方面的经验。


蔡老先生和陈校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多心得,和蛮多可以直接拿到自家孩子身上借鉴实操的小案例。

   

今天,我们选取了2000年6月8日蔡笑晚先生和妻子谢小湘应哈佛大学邀请,去美国参加女儿蔡天西博士典礼时的发言,以及陈杲的爸爸陈钱林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成才的经验(文章都有删减)来分享。陈钱林原是瑞安当地一家学校的校长,现在是碧桂园实验学校总校长,著名家庭教育专家。


蔡笑晚:培育孩子的五点体会




长子蔡天文在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典礼、次子蔡天武在罗彻斯特大学的博士典礼,因忙于红尘世事,我和妻子谢小湘都未能赴美参加,一直耿耿于怀。没有亲自体验自己为教子成才奋斗了那么多年的胜利场面,实在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所以,天西的博士典礼,我们必须要亲自去参加。天西也再三来电请求,哈佛大学也给我们发来了邀请函,邀请我们一定要亲自参加这个典礼,否则,庆典会变得没有意义。

   

……

   

我们这些年来企盼、等待的不就是这一天吗?这种成功的喜悦乃是心灵的最高享受和满足。对于一个未能亲自创造丰功伟绩的人来说,眼前的场景就代表了我一生的辉煌。父亲的夙愿由女儿轰轰烈烈地实现了。

   

庆典期间,天西的博士生导师L.J.Wei教授和原系主任Marvin Zelen教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L.J.Wei教授在哈佛大学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教龄了,是哈佛大学生物统计专业的权威教授之一。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天西的学业和其他各方面情况,夸赞天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发展前途无量。

   

当我们向他表示感谢时,他热情洋溢地说:“作为老师,培养学生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职责,所以无须感谢。倒是我要好好地感谢你们,因为你们为我输送了这么好的苗子,想得到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不容易的。”

   

在宴席上,两位教授诚恳地用英语问天文我是如何带领六个孩子走上成才之路的。在这些世界学术权威面前,我不好意思信口开河,只是很谦恭地说是孩子们有志气及老师教学有方。可是他们穷追不舍,说孩子们个个都成才,而且多为优秀的博士,光靠自己有志气是不够的,必定有一套科学的方法,非得要我说出来让他们借鉴。

   

天文告诉我,在这些人面前过分地谦虚会被看成是不礼貌。因此,我只得恭敬不如从命了。在天文的鼓励下,我作了较为宏观的介绍,提了五点切身体会:

   

一、把培养孩子成才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事业,把它摆在日常事务中的第一位,必要时不惜牺牲其他一切。

   

二、用爱去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才氛围,用爱去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三、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须自己先做到。用斗志去激发斗志,用气概去培养气概,用道德去感化道德,用对伟大的追求去引导孩子走向伟大。

   

四、用苦难去磨炼意志,用富有哲理的故事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深处,培养其执著的追求精神。

   

五、用科学方法指导早学、巧学,争取时间;培养自学能力,进行超前学习;发展优势,培养兴趣;掌握整体,解决局部;抓住要点,放弃细节,保证85%。

   

他们听后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说:“这是中华文化的伟大!为父母者能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一个普通家庭凭着一份执著的追求精神和一份至高无上的爱,竟造就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真是不可思议!”


陈钱林:我是怎样让孩子轻松成才


陈钱林和他的儿子陈杲



家庭教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重视与不重视不一样,得法与不得法更不一样。每个孩子都不同,所以教无定法。但是,教育是有规律的。

   

家庭教育,主要抓什么?许多家长都很纠结。现在社会培训班,两三岁的孩子都排了满满的课程。东家幼儿学编程了,西家孩子获全国大奖了,听到这些传闻,做家长的免不了会焦虑。

   

我家龙凤胎小时,我是很淡定的。孩子没去培训班,也不刻意追求是否得奖。上学后作业自主选择,没参加晚自修,读高中时都有9小时睡眠。我深信,只要抓住最核心的素养,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我家庭教育的核心思想,是自律、自学、自立。

   

我中师毕业在农村学校任教五年,再回到大学读本科。大学期间,我读到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研究自己儿子成长经历终成一代教育家的故事。我当时还没有成家,但年轻人好做梦,产生了学习陈鹤琴先生也研究家庭教育的梦想。

   

要做好家庭教育,总得有些特别的方法。于是,我大量阅读教育著作,慢慢地,找到了这六个字。

   

自律,就是抓习惯。培养良好习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他律,大人盯着孩子;还有种是自律,让孩子明白道理,自己把自己管起来;显然,自律比他律更高明。陈鹤琴先生就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自学,先是学习习惯,再是自学能力。学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跟着老师学,还有种是自学。孩子的学习,宏观上要听老师的,微观上要自学。为什么要听老师的?因为学科知识都有体系,如果没有老师的宏观引领,学习容易走弯路。为什么要自学?因为自学既能帮助孩子寻找最佳的学习方式,又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当前教育之所以孩子学业负担过重,是忽视了自学。

   

自立,就是独立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内心精神世界。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学习成绩迅速滑坡,大多数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内心精神世界不强大,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怎样让孩子有持续的动力?从小就要树立孩子远大志向,要从小培养耐挫力,要引领精神成长。

   

我孩子出生时,我在瑞安市教育局高中科工作。此时,乡贤蔡笑晚先生培育六个孩子个个成才的故事已在民间传开。蔡先生的核心思想是早期教育、自学、立大志。与我的“自律、自学、自立”思想惊人相通,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

   

自律,主要抓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培养有关键期。我的观点:幼儿期是黄金期,小学低段是白银期,小学中段还有所作为,等青春期开始再抓习惯,困难就很大,还往往是木已成舟、徒留遗憾。

   

我努力追求,在坏习惯形成之前,把好习惯教给孩子。我孩子俩从小很守规则。最重要的经验,是家规和评价。

   

孩子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必须遵守规则。包括道德规则、法律规则以及其他团体规则。有些教育者喜欢跟形势,说什么孩子的教育要释放天性。我认为是错误的。天性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对真善美的天性要弘扬,而对假恶丑的天性必须靠规则给予遏制。所以,教育的真理,不是释放孩子的天性,而是尊重天性、弘扬人性、培育灵性。

   

家庭教育,要把道德、法律规范及社会真善美的规则,通过家规的形式,对孩子强化教育。

   

如何做好家规?我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明明白白。家规,要让孩子听懂是什么意思。比如,我家孩子小学阶段上网的家规是“可以查资料、收发电邮、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看科学类网站、作文类网站、新闻类网站,但不能看无关的内容;一般一次不能超过半小时;单独一人不能上网”。特别是禁止之类的家规,不能含糊其词。比如,“每天18:00-18:30可以看电视,其他时间未经父母同意都不能看”,这规则就很清楚。如果说成“少看电视”,孩子就不清楚,怎么是“少”?

   

2.动态生成。我家家规的约定,都是在生活中动态形成的。如我孩子2岁多的一天,分葡萄干时吵架了。我先从女儿这儿拿一些吃掉,儿子的多了,女儿不肯;又从儿子那儿拿一些吃掉,女儿的多了,儿子不肯;最后两人的葡萄干都被我吃光了,这下都哭了。我借机教育他们,不相让的双方最终都会有损失,后来就有了“吃零食要相让”的家规。

   

3.民主讨论。我家家规大多是民主协商而来。比如,好几次孩子在楼梯上摔倒,我们就讨论了走楼梯时如何讲安全,后来有了“走楼梯时要互相提醒讲安全”的家规。比如,孩子俩吵架了,我想这是孩子的天性,吵吵哭哭没关系,经讨论后,有了“可以吵架、不能打架”的家规。因为孩子参与讨论,相对好执行。

   

4.奖罚分明。有了家规,要讲究“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奖罚要跟上。孩子毕竟是孩子,要表扬为主,表扬多了,对家规的执行力会更强。违反家规了,该批评时就要批评。多次批评无效的,要么是家规不合理,那就早点改;要么就要严厉批评,甚至进行必要的惩罚。

   

家规,要一条条书面写下来吗?我觉得,书面约定也行,但口头约定比书面更方便。我孩子小时的家规,基本上都是口头约定。不管哪种形式,让孩子明明白白知晓家规就行。

   

如何保证家规的落地?

   

我思考需要有个评价方法。蔡笑晚先生家,对孩子实施“存折”评价法:六个孩子每人一个“存折”,表现好可得评价分,表现不好扣评价分,年终到父母处“提款”,相应积分对应相应现金,孩子们可以自由使用这笔现金。

   

借鉴蔡先生的评价法,我在家庭教育中创新了“100个好”评价:表现好,加几个“好”;表现不好,减几个“好”;达到“100个好”时,满足两个孩子的一个合理要求,或吃些喜欢的食品,或买些喜欢的东西。

   

在加减“好”时,很多时候我总是与孩子一起分析,问孩子到底应该加减几个“好”,根据孩子的意见加减。

   

“100个好”评价,具有很巧妙的教育道理:

   

1.是多元评价,涉及孩子素养的诸多方面。我在宏观处观察孩子的表现,感觉哪个方面得评价下,就抓住重点评价,以表扬为主。这种方法,我打比方说是烧开水,“哪壶开了提哪壶”。

   

2.有奖有罚。教育的规律,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要奖惩并用。“100个好”评价,在奖励的同时,巧妙地创新了减少“好”的惩罚方式。有时孩子犯了错,我一下子减了几个“好”,孩子会“哇”的一声哭起来,发挥了惩罚的教育价值。

   

3.民主,与孩子商量加减几个“好”。我让孩子自主评价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自我反省,培养“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与孩子多商量,利于变他律为自律。

   

4.随时可进行评价,童趣,带有游戏味。

   

5.强化奖励的荣誉感。洛克先生说,最好的奖励是给孩子荣誉感。我有意设计,两个孩子不管谁先达“100个好”,两人都统一获得奖励。同样是吃炸鸡,这次获“100个好”的孩子会感到荣誉感,“你这个炸鸡是我赚来的”。这样设计也淡化竞争。我觉得,蔡先生家有六个孩子,竞争更利于激励上进;而我家两个孩子,竞争过分了不利于亲情。这是我借鉴蔡先生评价理念之后的灵活运用。

   

“100个好”评价持续了8年左右,对两个孩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孩子成年后,常对我开玩笑说,“什么时候100个好 ?”这说明评价带给孩子的是幸福童年的美好回忆。


无论是皆为博士的陈杲姐弟

还是五博士一硕士的蔡天西兄妹

他们的学霸成长之路的背后

都离不开懂得教育子女的父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4-6-22 04:26 , Processed in 0.10383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