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津龙 发表于 2017-8-15 11:38

“温州形象十人谈”(逸华会 6月12日 下午二)-2011-6-14


data/attachment/forum/201708/12/192763_2011061401424312hmt.jpg

温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李涛于1993年出版的《温州形象》报告文学曾获浙江省首届鲁迅文学奖。针对人们对温州的议论,李涛总结了温州应对的四阶段:“任人评说—自话自说—我有话说—著书立说”。

data/attachment/forum/201708/12/192763_201106140142501dhqU.jpg

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发言。

data/attachment/forum/201708/12/192763_2011061401425513k1t.jpg

针对上午和下午前面的专家和企业家的发言,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人们对温州形象的评价,与改革形势呈现出极强的正相关性。改革最初几年,也就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对温州的否定度明显高于认可度;稍后,也就是1980年代中期,温州是中国姓“社”姓“资”争论的焦点,内部压力很大,但在公开舆论上,改革派占上风,因此,从媒体上看,对温州的认可度高于否定度;1980年代末至邓小平“南巡讲话”前,改革处于低潮,对温州的否定度又超过认可度;“南巡讲话”后,改革形势峰回路转,对温州的认可度很快又反超否定度;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六七年来,改革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对温州的否定度又超过了认可度。
城市形象当然要消除负面的,但定位必须扬长避短。温州是公认的中国民营经济之都,曾经最具正面形象的有2002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定的“全球20座最具活力城市”(中国唯一)、2004年
中央电视台
评定的 “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2006 年中国产业联盟评定的“中国25大典范品牌城市”和2008年中国品牌研究院评定的“中国十大品牌之都”。相对其他城市,温州最突出的是商业文化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年一度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其中的商业文化竞争力及其所包含的价值取向指数、创业精神指数、创新氛围指数和交往操守指数,温州都曾经名列全国第一(后来的文化竞争力从商业文化改为包括教育、科技、文娱和体育意义上的文化,温州当然就没有份了)。
因此,温州应该以商业文化定位。当然,商业文化的内涵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但商业文化的定位应该坚守。

data/attachment/forum/201708/12/192763_201106190937001KPpr.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温州形象十人谈”(逸华会 6月12日 下午二)-2011-6-14